浅谈技工学校学生的心态与疏导

时间:2022-07-02 11:13:15

浅谈技工学校学生的心态与疏导

摘 要: 技工学校的生源有别于高中,不同于中专。这些学生,从初中毕业到升入技校后的心理变化,显得更微妙,更复杂。本文对学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心理辅导、多种形式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技工学校 心态 疏导

一、学生心态表现形式

1.压抑心理

由于社会对技工教育的偏见,个人的奋斗未能如愿,所学专业不够理想或由于身体状况和家庭条件的限制等,都会使心理受挫。他们感到压抑,总觉得比人矮半截,说话办事理不直气不壮。甚至有的不敢表露自己的身份,有一种失落感。这种心理在新入学的新生身上表现得比较短暂,随着学习与各种活动的开展很快就会消失,然而体现在毕业生身上是长远的。特别是见到某些同学,在校学习与表现均不如自己,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好,家长活动能力强,从业后的条件胜过自己多少倍时,心情压抑,对个人在校努力付之东流感到茫然,哀怨父母无能,感叹人生残酷,甚而迁怒于社会。

2.轻松心理

技校虽然课程门类多,但课业负担不重。在经过初中那种长时间、大题量的紧张训练之后,明显感到轻松。聪明的学生,只要课堂注意听讲,稍事努力,不用花很大力气就会获得好成绩。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如果自己学习好就不念技校了,因此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敷衍了事。因此,有充裕的时间、过剩的精力自由支配,做一些乐于做的事情。有时,头脑还会幻化一些奇怪的东西,时间一长,一些人不再把学习看得十分重要。极少数人,更不努力,凭家长本事,毕业找工作并不难。

3.补偿心理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有的技校生认为虽不比高中生那样荣耀,也不如中专生那样得意,但和那些连技校也上不了的同龄人相比,还是很优越的。虽不能趾高气扬,但毕竟受过中等教育,学了一技之长,又不用去生打硬拼,倒也潇洒,心理上又有一种满足。因而,表现出他们热衷于搞一些活动。例如,校内外的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读书演讲、书法绘画等,凡能发挥专长,能表现自己,他们都愿试试,也能全身心投入,这便是学习不行、在其他方面行的补偿心理。相比之下,组织技校生开展活动,比死抓学习更有凝聚力。

4.好胜心理

技校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思想开放,没有条条框框,有独立见解。多数人不愿家长指手画脚,喋喋不休。遇到机会都想表现一下自己。例如,选干部是出人头地的事儿,都跃跃欲试,一经当选,十分得意,一旦落选,明显地躁动不安。这是种争强好胜、爱慕虚荣的心理。这种心理直接受家庭和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比如,学习不肯花力气,作业照抄他人,考试舞弊而骗取好成绩,为图好人缘而热衷于搞人际关系,拉帮结派,讲哥们儿义气,不讲原则,为朋友两肋插刀,这种种行为都阻碍了个人和集体的进步。

5.逆反心理

技校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多种多样,形式各异。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有直接的,也有含蓄的;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一种是对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直接顶撞,无理辩解。另一种则是对教育者讲述的道理口口称是,唯唯诺诺,信誓旦旦,被批评教育后仍然我行我素。这种逆反心理有较大的蒙骗性。和上面两种表现形势迥然不同的一种是对教育者的讲述无声抵制:你有千言万语,他无一声回应。其心理活动难以琢磨,令教育者无策应对。

二、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1.宜师宜友

师生在共同交往中,是老师与朋友的关系。做师,不以师自居;做友,掌握分寸,又不完全像朋友那样不分彼此,热情与冷漠、尊重与傲视都将产生相向或相悖的截然效果。因而,注重感情对接,重视人格品质,树立完美形象,“示范的形象具有不由自主的吸引力,不易察觉地引起仿效的愿望”。所以,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与和谐,可能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敬仰,从而严格要求自己。

2.制约机制

学生法制观念、纪律性与自控水平的形成,除有一定的必不可少的各项规章制度制约外,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兴趣、性格、情感、意向的培养上。不断地给予激励和鼓舞,树立理想标杆,展望前途风采,以诱导为手段,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表扬一个带动一片,批评一个警策一方”的思想武器。抓住学生积极、进步、向上的方面,克服自轻、自卑的消极心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取得一定的进步。

3.因材施教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和事,对他们的错误积极引导,摒弃虚伪,扶正压邪,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公正公平。见小正义而欢喜,不见小过错而愤怒。掌握教育分寸,因材施教,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有事多与学生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随时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化解思想疙瘩。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师生间民主平等。

4.情理交融

根据对学生的认识、态度、情感和他的个性特征,进行推心置腹、切中要害的谈话,营造一种心理相融的和谐氛围。这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教师要有真挚深厚的感情,与学生谈话,不只是思想的交流,还是感情的沟通,情在其中,自然可以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二是要摸透学生的心理需要,因势利导,营造一种相容的心理氛围。三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一种人皆有之的心理渴求,如教师平等待人,充分尊重学生,学生可能心顺气平,言听计从,否则会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可能会随着尊重程度或大或小、或生或消。

5.存异求同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渠道,不只是学校的教育。他们的想法、做法有时高于教师,所以,班级的一切,不一定要以教师的意志行动,不然,会适得其反。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问题,对他们的能力发挥有帮助,就放手让他们做,效果可能更好,实际上,教师不可能样样都做到尽善尽美,天衣无缝。师生之间,本来就是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的,如何解决,求同存异,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又不失于大方向,主要还在于教师。

只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做主体,与其互助互勉,相辅相成,同时努力学习,摸准学生思想脉搏,定会点石成金。

上一篇: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学过程考核指标体系的构... 下一篇:对音乐素养之视听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