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时间:2022-07-02 10:50:12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摘 要:近年来受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和市场震荡的不利影响,大学生 “就业难”的现象愈发凸显,成为了当前社会热议的焦点问题。本课题拟通过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内外因所在,就此提出从“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个根本来解决问题,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基本对策。

关键词:实践教学;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知识、素质、能力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教育体制遗留下来的积弊,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这直接制约了高校实践教学作用的积极发挥,并且产生了诸多问题 。

1.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导致实践教学严重缺乏

很多高校注重课堂式教学,对学生实习实训基本采取短期统一集训式的方式进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前几乎没有接触社会的实践机会 。传统教育观念的误导造成实践教学的严重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培养,这就造成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 ,难以较快融入到社会环境和工作角色中去。

2.择业观念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差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 ”转向“买方市场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从过去盲目追求人才的高学历、高层次转向注重毕业生的从业经历和岗位技能 ,选人标准更加理性 。然而现实中 ,许多毕业生并没有进行过早期职业规划 ,实践实习也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 ,对就业流程和相关环节也不熟悉,到了毕业时才 “临时抱佛脚 ”,其就业竞争力和求职成功概率如何就可想而知 。

3.实习实训基地未发挥足够的作用,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影响。

实践教学规模会受到教学场地 、实训设备 、师资力量和经费投入的限制 。鉴于此 ,很多高校只要毕业生还能勉强就业,对推行实践教学就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应有的动力 。所以,长期以来 ,很多高校对毕业生实训基地、实训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和管理力度不够,也没有组织专业的指导师资队伍,对毕业生的实习实训也是采取统一集训式的方式进行 ,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4.传统定势思维对实践教学改革的不自觉抵制

很多高校的办学历史比较悠久 ,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已形成了传统的定势思维。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已定型的管理模式轻车熟路,教师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得心应手。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需要付出比过去更多的艰辛进行较长探索 ,因而他们在推行初期阶段难免有些不情愿 ,甚至存在一定的畏难和抵制情绪。

因此,众多高校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个根本就是 “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以就业为导向,树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校来说 ,就业是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之本 。学生有业可就 ,就有生源 ,学校就能生存,就能发展 ;反之,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 ,高校必须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教育理念,注重培养掌握适量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加强就业指导 , 引导毕业生树立合理就业期望值

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 ,引导毕业生树立合理就业期望值。一是要大力宣传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二是要对就业困难学生、贫困毕业生给予特别关注,采取特殊措施,实行“一对一”帮扶。三是要培养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服务。

3.拓宽就业实习实践渠道,抓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高校要按照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的原则 ,加强学校的实验室 、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健全实验实习管理规章制度 ,使生均设备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以满足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 。

4.创新就业实习体系,提高实践效果

在实习内容上 ,就业性实习与教学性实习要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在实习范围上,延长实习期限,强调在整个大学期间进行多次教育实习;在实习方式上,可采用集中实习 、分散实习 、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 在实习管理上,构建地方行政部门、 高校、实习单位合作化管理模式 。

希望在此改革管理模式指导下,合理确立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毕业生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

[2]刘江勤,美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1,(7):85―86.

[3] 孟大虎.拥有专业选择权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 现代大学教育,2005,(5):94-97.

[4] 蒋楠,原凯.关注就业需求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5,(6):43.

[5] 吴从新.高等院校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理工 中国高等教育 , 2005,74-76.

[6]赵宏,陈梓佳.美国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J].外国教育研究,2007(7).

[7]申群喜.论职业 教育 的就业导 向与实践取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上一篇:系统维护工作应该如何外包 下一篇:惠州建设银行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