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

时间:2022-07-02 08:47:2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

摘 要:本文从创设积极参与的情境、以感情激发学习兴趣、以对比分析人物形象、以课外美文为窗口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感教育的方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美感教育 积极参与的情境 学习兴趣 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美文为窗口

美育自古就是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语文教学更是一门美感教育的艺术。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外加的,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应和语文文化素养教育同步,并且应渗透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美感即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评价。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积极参与的情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

文学作品是美的,但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美,必须给学生创设

一个积极参与的情境,调动他们感受美的兴趣。

多年来,我都发扬教学民主的精神,让学生不要用“唯师”“唯书”的思想束缚自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错误。学生们欢迎这一点,参与时热情高涨,每一节课总能抛出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获得独特的美感。

教学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时,我向学生点拨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花美精神美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类似的花美、精神美的语句,学生讨论热烈:《爱莲说》中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的《》中“满从佳色在,未肯委严霜”。有些学生谈到极致,挥笔写下了《落叶礼赞》:

秋风终于来了,这对于树叶来说是生命的最后一个转折点,也许再过几天,它就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新名字:“枯叶、落叶”,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但它的归根却是“壮美”,比那夕阳更灿烂,比那退潮更壮观

二、以感情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声情并茂的诵读,更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

在教《最后一课》时,我为学生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我在朗读中倾注了自己对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理解,高度赞扬他对祖国的热爱,当读到“他哽住了……”的时候,我也悲痛的读不下去;当读到“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的时候,我也激动的不可自制,学生的感情随着我的感情起伏波动,仿佛置身于韩迈尔先生的小院中,看到了这个可怜的人在面对国土沦陷时的悲哀,也看到了这个手无寸铁的教师在母语被禁教时的那种顽强不屈的人格美。课后,学生在《我谈韩迈尔》中写到:韩麦尔先生让我崇敬的不是最后一课中一丝不苟的教学,而是那捍卫祖国尊严的高贵的灵魂。……世间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三、以对比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美的评价。

教授《曹刿论战 》一 课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受课文和内容影响,只关注曹刿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对曹刿用尽了褒扬之词,如:忠于国家,心系民生,力挽狂澜,才能卓越等。但他们对鲁庄公这一看似昏庸的国君却极尽贬抑之词:如目光短浅,昏庸无能,卤莽草率,不自量力等。见此情景,我提示学生回顾《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让他们想一想蔡桓公的可悲下场,把蔡桓公和鲁庄公两位国君进行对比,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他们对鲁庄公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说出了鲁庄公身上的许多优点,如:慧眼识人才,善于纳谏,有魄力,能大胆破格提拔人才等,我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使他们懂得,善于对比,善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你就能消除“一叶障目”的现象,发现人物的形象之美,对人物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四、以课外美文为窗口,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

在学生学会了欣赏、分析美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搜集课外美文,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课堂教学之余,我常向学生推荐短篇美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声朗读出来。我曾建议学生们去读读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那篇揭示“扬善贬恶”道德力量的美文,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交流在文章中发现的美。一学生评价近窗病人:有高尚的心灵,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一学生没有直接批评远窗者的卑劣,而是画了一个张开了翅膀的心儿,旁边附了一句话:打开心窗,你又何愁看不到美丽多彩的外部世界呢?由此可见,文章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教师的引导,缺少发现美的眼光。

教育家梁启超主张“趣味教育”,认为人一生“最要者”是美,不但要以美启智,而且“要把情感放在第一位”。他还提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挥语文打动人心,移人性情,陶冶情感的作用,以情融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上一篇:浅谈大学生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教育梦”点亮阳光路,“数学课”唱响课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