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时间定格的艺术

时间:2022-07-02 05:36:39

将时间定格的艺术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后来的水墨画、油画,视觉图像对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不言而明的。尽管视觉图像不像“饮食男女”那样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和繁衍,但没有视觉的人生必然不是五颜六色的。而在当今社会,相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对丰富我们的视觉图像起到了关键作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现在正流行的影像艺术亦是如此。现在,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现代的影像技术,包括多媒体、摄影、录像、电视、电脑等。影像已经构成了人类的第二生活,这只要看我们花在电视、摄影、电脑上的时间便可见一斑。于是艺术家们也开始利用这些技术手段用于艺术创作。

弹指间化刹那为永恒

这是个重复了千百年的规律。中国有了毛笔之后,就有了水墨画;西方有了油彩之后,就出现了油画。艺术家们乐于用新的手法创作。达·芬奇是个乐于尝试各种新事物的艺术家,如果他生活在当下,那他一定也会是个摄影师。

早在18世纪中期,英国摄影家威廉·雷克·普赖斯就曾写道:摄影术在许多方面已经增进了而且还会继续增进人类的知识和欢乐。而之后两个多世纪摄影的发展也正如他所言,摄影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摄影使我们观察到地球上的全貌,从赤道到南北极;使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居民,从努比亚人到因纽特人;使我们熟悉地球上的物产,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此外,如城市的面貌、山川的轮廓等都能借助摄影一目了然。我们常说,互联网使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世界风光,其实幕后的功臣是摄影。

摄影不仅能记录当下的美景,通过它,我们还能发现另外一些东西:早巳逝去的但尚未被遗忘的历史,以及那些曾经存在过,现在仍留在照片中的人和地方。摄影提供了我们进入时光隧道、观看事件发生的可能,这也是许多人常把“化刹那为永恒”用来比喻摄影表现的缘故。摄影就是一台时光机,每一张照片都像是时光隧道的驿站一样,我们可以在此上下车,走进历史,回到过去。

在时光沙河的流动旅程中,影像艺术比别的艺术更有特殊的意义。摄影本身就是一种捕捉事件的艺术,它会随时间而增加其魅力。这就是摄影的“时空性”。

除此之外,摄影还有“伦理性”。美国文坛公认的才女苏珊·桑塔格在她的名作《On Photography》中说:“摄影自成文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观看的伦理学”乃意味着,摄影者不能把自我意识强行加入对象里,摄影在某种情形下,是要顺从对象的。惟有在这个前提之下,摄影者才会真正走入对象的生活里。那时才有可能了解到: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关怀、什么是人间的酸甜苦辣,而什么又才是空虚、荒谬。

“二等公民”的异军突起

摄影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摄影的特性让无数的爱好者为之着迷。摄影曾经一度被排斥在艺术的殿堂之外。当摄影勉强挤进艺术界的大门,它仍是艺术圈里心照不宣的“二等公民”。近年来,随着摄影的不断升温和摄影表现形式的更加多元化,艺术界和收藏家才开始对它刮目相看。

20年前美国的专业摄影画廊屈指可数,大多数传统画廊拒绝展示摄影作品。“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你收藏摄影作品会被人认为很怪。”美国著名摄影评论家柯曼说。现在却是另一番景象:不但专业摄影画廊随处可见,绝大多数传统画廊也会时不时地举办摄影展览。而到如今,影像在国外早已作为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形式而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渐形成了欧美以纽约为中心、亚洲以日本为中心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从1972年纽约苏富比开始设立摄影作品的常规拍卖起,其后30年间,摄影收藏品的价格一路飙升,摄影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达到了高潮。在近30年的照片拍卖史上,拍卖照片的价格升幅在10倍至20倍之间。世界最大的两大艺术品拍卖公司苏富比和佳士得每年都会举行摄影作品的专场拍卖。迄今为止,摄影收藏拍卖拔得头筹的摄影作品,其中一幅是2006年2月纽约苏富比拍出的当时最贵照片——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1879—1973)1904年摄于长岛的《池塘月光》:292万美元,而这幅作品的最原始销售记录只有75美元。。一年后的7月,德国摄影家安德里亚斯·古尔斯基的作品《99美分Il》在苏富比艺术品专场拍卖中以334.6万美元成交,也创下了当时摄影作品拍卖价格全球新高。而几个月后的同年11月,理查德·普林斯的《牛仔》则以340万美元的价格又刷新了纪录。

纪录的一次次刷新和欧美影像拍卖市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相应的法律保护。在它们的保护下,大批图片机构涌现,越来越多的人把摄影作为了自己的职业。据美国图片协会统计,30%的摄影师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这也激励了好作品的诞生。

国内影像拍卖的“蝴蝶效应”

20年前,当一双贫困山区小女孩充满渴望的“大眼睛”被摄入镜头时,整个中国都为之感动。这幅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当年被国内各大媒体争相转载,成为今天”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2006年,“大眼睛”在北京华辰影像专场拍卖中,拍得30.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为中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作品。在那场拍卖会上,共有132幅中国摄影作品参拍,成交率61%,摄影界将其视作中国影像艺术拍卖的开端。

2007年,继北京华辰拍下中国影像市场第一槌后,北京诚轩、中国嘉德等纷纷开设专场,国内以“影像艺术”为门类的艺术形式终于分立出来。之后的几年,中国的影像艺术便不动声色地发展起来。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影像收藏市场就一直保持着对中国影像的好奇与追捧,甚至有国外收藏家手持中国摄影家的名单,远赴中国内地收藏照片。随后,法国篷皮杜艺术中心等一些国外艺术机构和研究机构开始规模性地收藏中国的影像作品。一些摄影节也为中国影像作品的收藏推波助澜。画廊的嗅觉更是敏锐,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迅速出现了专营影像作品的画廊,形成影像收藏的一级市场。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逐渐成形,中国影像收藏在国际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明显上升,也吸引了一些境外资金的投入。

随着境外资金的涌入,国际大环境对中国摄影收藏市场的影响和制约越来越大。纽约苏富比的现当代艺术研究专家马歇尔·魏格曼指出:“国际艺术品市场对艺术摄影的热捧,是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开始在国内外风行的一种保证。这个大市场就如同一间暖房,提供了最基本的客户和市场支持,保证着新生的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市场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此艺人间堪可重 下一篇:金色琴弦上的踏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