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探析

时间:2022-07-02 03:50:40

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既肯定了教师作为知识储备者和课堂组织者的必要作用,又以声音、色彩、图画等渠道展示学习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验真实语境。模拟再现及再创造真实交际活动是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因素。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模式的有机契合,以提供真实语境为手段,实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其外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批判话语分析;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77-02

一、多模态与多模态外语教学

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现今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学已多模态化,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的交流的渠道和媒介日益多样化。语言不再是意义构建的唯一符号,PPT、网络、音响设备和肢体语言等的应用,让多种符号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从教学内容到教学互动,起到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作用。多模态既为知识的可理解输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又让学生在交际实践中实现知识构建。从批判话语分析理论看,多模态教学模式使学习者在情境中体会语义和语用,将社会和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关注静态的社会语境,又突出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

对于模态的定义,语言学家见解有所不同并不统一。胡壮麟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探讨多模态化,认为模态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可对立、可对比的符号系统。多模态的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韩礼德认为成人语言有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等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加以表达的功能;人际功能,指的是讲话者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功能;语篇功能,指的则是语言使本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域发生联系的功能。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在成人语言中是同时存在的,讲话者总是在通过连贯的话语(语篇功能)和别人交际(人际功能)的同时,反映周围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概念功能)。

根据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外语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由于信息传送、存贮及展示工具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改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教学模式也必须适应时展,作出相应调整,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人类社会经历口述时代、读写时代,现已进入超文本时代。课堂教学中,文字、图片、声音、色彩等符号同时应用,共同完成意义构建。这些符号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官,让学生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下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即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真实语境是十分必要的。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图像、声音和色彩,甚至真实交际场合的录像资料都可以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身掌握第一手学习资料,并身临其境地进行言语交际。多模态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既便于理解、记忆,又有机会进行实际验证。

二、批判话语分析的话语观和语境观

批判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西欧语言学界兴起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是批判语言学。批判话语分析主要通过对语篇形式的分析,研究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研究文本如何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制造了权力、控制和不平等现象,并使之合理化。话语是批判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Fairelough认为,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一种行为方式。这一社会和历史情境中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的其他层面存在辩证的关系,即一方面话语受社会实践的制约;另一方面,话语在社会意义上具有建构性。根据Fairelough的观点,话语是一种三维概念:语篇即口语或书面语、话语实践、社会实践。换句话说,文本,交际和社会语境是话语的三大要素。据此,话语分析也可分为三个维度:对文本的描述,对文本和交际之间关系的阐释以及对交际和社会语境之间关系的解释(纪卫宁,辛斌;2009:12)。同时,话语是社会组织和社会过程的一部分。社会差异产生语言变异,而语言变异又积极表达社会变异。语言选择或语言的用法并非仅仅是社会和经济差异的一种效应或映像,语言选择是社会语境的选择(Fowler,1979)。

Fairelough在其著作中也经常强调语境对于理解和解读的决定作用:话语生成离不开语境,不考虑语境就无法理解话语。只有考虑到话语使用的具体情景,只有了解其背后的惯例和规则,只有认识到它们内嵌于特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里,而且最重要的是,只有我们知道话语与过去的什么相联系,话语才有意义。语言使用总是体现在一定的语境中的,这种语境是指那种更大的基于社会、文化和政治差异的宏观语境要素,而不仅仅是那种直接的上下文、讲话者的背景知识等微观语境要素或那种言语事件、语篇类型等中观语境要素(Fowler,1979)。人的主观性和语言使用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形成和进行的,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是从语境中产生的。语言是社会权力、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三、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1.提供真实语境。电子信息技术的迅捷发展使人类进入超文本时代,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迫切想知道在真实语境下英语本族语者要说什么,该说什么,教科书上的套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还是要根据具体人物、事件和场合有所改变,以及怎样改变。多媒体技术为多模态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环境和条件,人们可以从图像、声音、色彩、语言等多种渠道了解真实的言语交际。多媒体网络平台可以提供大量的语料,包括真实交际场合的录像资料和模拟真实语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避免因教师的个人因素造成对真实语料理解偏差,从而更客观、更精准地呈现自然状态下的言语交际,让学生独自判断语言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上一篇: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 下一篇:试论志愿精神的德性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