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电视综艺节目创作思路转型

时间:2022-07-02 01:53:15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电视综艺节目创作思路转型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正在逐渐侵蚀着传统电视的收视群体,网络收视率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以网络作为传播平台的优秀综艺节目,互联网思维不断渗入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领域。《我是歌手》充分立足于互联网思维基础之上,颠覆电视节目常规创作思维,从而一改时下电视节目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在赢得大量观众的同时,又很好地保持了电视节目的内容品质与艺术品格。本文基于互联网创作思维,剖析电视综艺节目创作思路转型,以期为综艺节目创作者提供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电视综艺节目;转型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宠儿,近年来受到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网络新媒体凭借其自身所拥有的海量资讯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打破了电视行业固有的生态体系,并不断分流和蚕食电视行业赖以生存的商业广告收入。为更好地赢取观众,许多电视从业人员懒于研究节目形式、创新节目样式,对国外流行节目的“拿来主义”风行,高度同质化电视节目充斥整个荧屏。本文通过管窥《我是歌手》成功要素,立足互联网思维视角,希望能给电视节目创作者提供一些创作新思路和启发。

一、互联网媒介是后现代语境中的大众传媒

网络媒体与后现代主义敢于表达、追求创新、代表大众意识的思想有所相承,适应了消费时代的社会审美节奏和碎片化信息接受方式,体现了艺术生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变化与转型。其群体性创作、可复制化和网络化传播的特征,满足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为处在不同社会阶层和领域的人提供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对象和审美维度。排在收视排行榜前列的《我是歌手》便与当下网络时代的后现代主义气质紧密吻合。对比当前不胜枚举的草根选秀节目,《我是歌手》一改常态,颠覆传统节目样式,质疑经典,质疑权威。

二、互联网思维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方式转变

(一)通过收视数据合理编排节目内容

技术的采用、内容的选取和机制的创新都将以受众需求作为导向。播出机构通过对用户年龄、文化、性别等多方面考量,对用户进行分类,并对其收视习惯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时间调整节目播出时间。《我是歌手》作为湖南卫视倾力呈现的一档娱乐节目,将播出时间锁定每周五晚十点,充分考虑到观众工作周之后的疲惫感以及年轻受众的收视习惯以此来调整节目播放时段和播放时长。为观众在周末送上一道精神盛宴,既娱乐视听,同时放松身心,契合了观众的收视心理,因此在节目开播之前就在节目时间编排上取得了成功。

(二)充分尊重观众体验

进入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丰富的内容、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使娱乐节目空前繁荣,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一览全世界优秀的娱乐节目。娱乐节目创作者不仅需要考量节目自身的审美文化品格,考虑观众喜好,同时要一改往日的精英姿态,以观众为中心,重视观众反馈,增强观众体验。精英走下神坛,一改往日权威姿态,放下身段来被观众批评,观众转换身份,成为裁判,通过网络投票选择自己心中的明星。这种逆转正契合了时代声音。

(三)全民表达和全民参与

博客、微博的风靡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受众表达、参与的热情,这种强烈的参与感,同样体现在娱乐节目创作之中。当下,观众已不再满足于“你播我看”的传统节目样式,草根阶层正试图颠覆精英阶层霸占的话语平台。互联网给了草根阶层爆发能量的话语平台,“收视为王”的现实又给了观众参与、主导节目样式的可能。《我是歌手》中精英与草根位置的互换,满足了草根阶层主导话语平台的渴望,给了普通观众参与,满足了受众心理,这也是节目成功的内在原因。

三、互联网思维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思路转变

(一)突出娱乐节目的“全民狂欢”

当下的电视娱乐节目突出的便是参与性和娱乐性,强调的便是大众狂欢,台上台下、场内场外受众互动,全民参与,一起狂欢。在电视缔造的空间中充满了欢笑、呐喊和情绪的宣泄。无论是台上演员、台下观众、电视机前受众,都能参与其中,通过电视媒介,所有人都能体验到一种狂欢的喜悦。狂欢打破了隔阂,无论尊卑,彼此平等。《我是歌手》更是将平等发挥到了极致,明星走下神坛,同受众一样变为普通人。

(二)满足观众个体认同感

《我是歌手》节目充分发掘受众自我认同感,满足受众的自我实现感,普通观众摇身变为评委,明星换做参赛选手,将昔日明星大腕才有的评判与裁决的权力交给了受众,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同时极大提升了受众的自信心与满足感。看似一反常规的华丽变身,实则是潜意识中“本我”的释放,身份角色的转换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收视体验与互动模式,岂能不征服受众? 受众根据对自身的认知,去完成对歌手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心理的以及文化的认同,从而获得一种社会身份认同与满足。

(三)引起时代精神共鸣

一些娱乐节目一味追求娱乐性,忽视节目品质,受众在体验感官刺激之后,感到的却是精神的高度空虚和乏力。这种虚无感增强了受众的迷茫、低落情绪,狂欢之后,当受众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便意味着全面溃败与失落,这将导致电视节目文化内涵丧失、文化品位及审美价值的殆尽、也终将导致受众价值混乱。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使受众在娱乐的同时也在丧失着自己的精神、信仰和灵魂。与此相比较,《我是歌手》并没有只注重感官享受、视听感官的刺激,在保证娱乐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舆论导向性,没有将精英文化束之高阁。高收视率和海内外巨大的影响,为电视人树立了可贵的信心,引导了创作的方向。

四、结语

当下,真正优秀的电视娱乐节目,应充分考量时代语境,走下神坛,放下身段,关注受众需要,重视用户体验,给观众带来感性愉悦和满足感,同时还应秉持审美品格、把握文化导向、并努力宣扬人性的光芒,提升节目整体艺术水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肯定性思考、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关注、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和自上而下的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众文化同精英文化的对峙状态,淡化批判者对大众文化所采取的精英姿态,弱化其盛气凌人的气势。这或许将是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的出路,也是经历喧嚣与浮躁之后的精神旨归。

【参考文献】

[1]刘岩.音乐真人秀舞台:由草根转向歌手――浅析湖南卫视新档节目《我是歌手》[J].青春岁月,2013(03)

[2]杨玉洁,田霖.完美流程演绎极致体验――《我是歌手》创作团队访谈[J].影视制作,2013(05)

作者简介: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上一篇:论对警察进行人身攻击行为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下一篇:创新写作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