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时间:2022-07-02 01:11:10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摘要】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发掘;激发兴趣;探究精神;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91-01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切实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主动、能动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题。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就结合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 发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独立做实验,最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1.2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参与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2.1 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使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重结果、轻过程,即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去重点记忆标准答案。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定义、法则、公式等数学结论“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最后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探究,发现并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2 运用前后知识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尝试

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计算、实验、阅读、思考等主动的研究问题,先练后讲,先学后帮,探索知识。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课前准备几套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透明容器,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先阅读课本了解实验方法,在分组进行倒水实验。学生经过操作实验,仔细观察,分析思考,不难发现圆锥体积是与他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归纳推导出“圆锥的体积= sh”。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尝试探索、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2.3 创设学习活动空间,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在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说一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教学,应先让学生将圆柱侧面通过剪然后展开,观察侧面的形状,思考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通过讨论,发现并概括圆柱体的侧面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操作、分析、思考,经历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领会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发现获取探求新知的技能。

3 精心设计练习、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知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航习惯。

在练习中,教师除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参与的时机,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 《数学新课标解读》

[3] 《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1―10期

[4] 《人民教育》2006年1―20期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李建萍主编

[6] 叶澜、郑金州所著《教育理论与与学校实践》

上一篇:形象生动 优化课堂 下一篇: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