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时间:2022-07-02 12:56:22

浅谈林业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摘要:虽然近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实际问题,影响了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阐述了我国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现状,列举了一些林业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把科研成果带到实践中去。

关键词:林业工程建设;保障措施

Abstract: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China's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in the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affects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in the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list some forestry project safeguard measur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actice.

Keywords: forestry project; Securit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B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林业投入,实施一系列的林业工程建没,极大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但在林业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应

对的保障措施。

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林业不仅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安全的保障,更是生态文明的标志,担负着改善生态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使命,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纽带,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处于基础地位。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存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先后启动了六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基本形成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格局,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做到因地制宣、有的放矢,2002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主持了“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的研究与总结工作。将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域划分为黄河上中游区域长江上游区域、三北区域、东北区域、北方区域、南方区域、东南沿海及热带类型区域、青藏高原区域等8大区域.并进一步划分出40个类型区和154个亚区。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造成了人们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过度地采伐森林,使我国本来就很少的森林越采越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工程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没能将林业生态建设的深远意义贯彻到群众中去,从而导致建设工作进展慢,对建设成果保护不力等现象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

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资金投入欠缺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情况突出,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这就导致部分地区森林覆被率过低,与生态改善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面比较广,任务比较繁重,而国家投资总量严重不足,资金缺口较大,生态建设整体进度缓慢,生态治理的规模受限,导致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配套资金很难落实,使得国家补助投资使用效果不佳。

3、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林业生态项目效益低下

一些地区短期内退耕面积过大、退耕速度过快,带来不少问题。由于良种生产供应不足,导致劣质种苗被栽种,进而使得补植任务过大,既加大造林成本,又使造林质量不高。许多地区在造林上仍然是散乱作业的施工方式,“粗植滥造”问题严重,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在当前林业项目中还存在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不高:树种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林分质量不高、抵御病虫害能力差等问题。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不能稳定地发挥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林业生态经济补偿资金主要是对管护者的补助。不是对公益林所有者营林成本或经济损失的补偿,所有者没有得到实质性补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积极性。目前林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不够管护费,更不用说补偿林木所有者对重点公益林的营林投入和禁止商业性采伐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不能独立支配补偿资金。缺乏收入的支配权。林业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机构资金严重不足,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站和林场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

5、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治理成果技术含量低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和技术含量低是当前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推广的速度还比较慢,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治理措施的实施上,讲形式、不讲科学,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投入少,人才流失严重;设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少,低水平重复研究多,重大的、突破性研究课题开展的较少。

三、实施林业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保证政策的落实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机制,省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通力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各级财政预算要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倾斜。进一步放宽和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适度减免相关税费,适当延长贷款还贷时间。进一步用好同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林业政策,并保证落实到位。凡宜林荒山荒地都要接规定和要求按期绿化,对逾期没有造林或改变用途的的,各级人民政府或林业部门要立即收回,重新造林。各地部门不得随意向林业企业摊派不合理费用。对强行摊派的林业企业有权拒付。

2、注重宣传、引导、积极协调

为使生态工程防护措施与生物工程治理更好地紧密结合,要注重引导应用实用科技成果。同时要充分发挥林业部门作用,积极与水利、农场和乡镇等单位协调,加快造林速度,提高防护林T程建设质量。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大事。因此,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重点宣传界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同时要宣传防护林工程的多功能和效应,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同时,要在群众中结合《森林法》的宣传,开展爱林护林、建设美好家园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保护森林、爱护树木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

3、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加强对资金的监管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主体是国家,国家要调整财政政策,增加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力度要,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资纳人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渠道,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金制度,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专项使用,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外援助和优惠贷款。在加大投资的同时,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健全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强制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

4、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

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出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用于指导生产,在造林生产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组织施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要规范造林技术,完善造林机制,提高造林质量,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做好资源培育、资源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林地和森林采伐利用管理,真正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5、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建设激励机制

探索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建屯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地方补偿基金制度。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合理承担的补偿基金制度;积极探索非林业资金转入生态补偿基金的模式,把生态效益受益者纳入为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征收对象。要努力形成牛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内在动力政策体系,使地方政府、群众、投资者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确保工程建设稳定协调发展。

6、提高林业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要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林业良种壮茁选育、速生丰产林建设、中幼林抚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以及提高造林成活率、森林覆盖率、立体开发、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及其研究成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幅度提高林业科技总体水平和林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龙跃光,郝忠勋.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2010,42

【2】杜永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

【3】张建勇,申宝卿.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的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2009

上一篇:房屋鉴定工作内容探讨 下一篇:论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