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的物理教学

时间:2022-07-02 12:07:39

生本课堂的物理教学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就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甚至“不教而教”。一句话: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教学自主学习题目师本教育一直是以“师”为本,以“知识”为本,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教师是设计者,学生是“待加工品”,学生不具备自主发展的可能性,仅能被被动的改造、塑造和设计。升本教育认为教育教学的本质是推动儿童有效的自主学习和提升,学习是必须依靠学生的生命机制才能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无法真正替代。那么教师要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的工作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向设计学习,要变师本的“有为”为生本的“无为”;要“贵言”“希言”,则“我无为而民主化”“我无欲而民自朴”。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就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甚至“不教而教”。一句话: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以“观察和实验”为主,学会问、学会猜、学会计划、学会做、学会分析、学会反思、学会交流与合作。

那么如何才能把物理教学生本课堂呢?我的做法如下:

一、自学

学生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那么要需要老师的指导学生阅读。如“动与静”这节,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总结得出4个问题:(1)没有不运动的物体;(2)什么是运动和静止;(3)什么是参照物;(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四个问题学生自我阅读是可以掌握的,那么最难理解的是参照物的选择。学生平时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都选择相对于地面静止的为参照物,如果选择相对于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学生就很难理解,那么就指导学生如何来理解“运动”和“参照物”这两个概念,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的事例,理解参照物就是假设为不动的物体,比较位置是否变化。在事例中发现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问题,激励学生想要学好物理必须要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自己生命的机制中自我找到发生的事情,并知道事情的本质,学会提出问题,学好猜想和假设。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节自我阅读,知道单位及换算关系,总结出测量工具都有量程和分度值,通过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读数、记录。知道多次测量的目的,了解了误差,指导学生说出和日常生活中测量的不同之处,总结出测量的规律。

如“快与慢”这节的自我阅读,学生能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探究方法中是控制变量法,知道了速度的公式、公式变形,单位和计算题的步骤。

二、学习小组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全体性和活动性,可使学生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竞争的关系共同达到成功的彼岸,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生本课堂。

物理教学都有实验探究,那么,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小组的学习,每一节的探究实验尽量做到能利用生活中的工具来做,这样能够让学生利用生活的工具和事例来探究物理现象,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1)“探究摩擦力”让学生分别拧开有竖纹和光滑的瓶盖,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出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2)在探究“惯性”时,老师让学生利用钢笔帽和纸条来探究,让学生自己想出探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方法或者事例。(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用手指分别顶起笔尖向下和笔帽向下的铅笔;再用不同的力把笔帽向下压手指。(4)在教学生“功”这一章,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趟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拿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

通过小组的探究展示结论和疑问,再放到班级里研讨,再通过学生的相互质疑、相互讲解、相互评价、相互鼓励,把问题解决,如果学生再无法解决问题时,老师才能点拨,最终把问题解决。小组长要加以培训,交流经验,还得定期的轮换,老师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还要有奖励、评比机制。

生本课堂离不开讨论,离不开小组学习,所以一定要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一个可以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自由开放的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为育人而教,在教中育人。

三、检验和检测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是以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来出题的。检测出题从易到难分三个档次。

如在“动与静”围绕参照物的选择出题,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重点出以相对于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题。检验题如下:

例1.当你乘车向东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你是(),路旁的树是(),树向()行驶;以路旁的树为参照物,你是()。

例2.坐在沿河顺流而下的甲船上的乘客,看到河岸上的树都在向北退去,同时看到另一船也从甲船旁向北退去,但船比树林退的慢些,由此可见,若以树林为参照物,甲船是向()运动,乙船是向()运动。

检测题如下:

例1.“日出日落”这句话中研究的运动物体是(),是以()为参照物。

例2.在古诗词中,许多优美的词句包含着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此诗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选()作为参照物,“仔细看山山不动”是选()作为参照物。

例3.甲乙两列火车,以甲车为参照物,得出乙车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的运动情况是()

A.一定向东运动B.一定向西运动

C.一定静止D.向东、向西或静止均有可能

检验题要学生展示、点评来完成,检测题要以组内互批、组间互批来完成。

在生本课堂的物理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积极向上,热烈、欢乐、高质、高效地学习,成效喜人。把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令人鼓舞的探索记录。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任务之我见 下一篇:品德养成,始于心而止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