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剧团业务的建设与发展

时间:2022-07-01 11:08:59

浅谈剧团业务的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艺术院团体制的改革或者调整,大约二十年就得进行一次。解放初期的改制,是把旧社会零落的戏班子收罗起来,合并或改变为国营剧团,或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1959年前后,大剧种普遍建立起了剧院。同时办起了一些戏曲学校,五、六年之后出来了毕业生,基本都进入了剧团。在改革关键,大部分文艺团体面临着新课题,就是剧团建设与市场机制的发展问题。现在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少,戏是越来越不好演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观众的欣赏能力和眼光越来越高了。戏曲出现了“危机”,怎么办’危机问题的讨论已持续多年不仅戏曲界关心,许多观众和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同志也十分关心。

“面向市场”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反复强调的话题,有时甚至说要毫无例外地“推向”市场,听起来很可怕。其实艺术品本来就具有商品的属性,戏曲作品更不是雅玩,而是平民百姓的家常精神食粮,不言而喻要走市场即“走台口”。戏曲的出路,关键在于坚持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艺术质量。剧团要发展,就应该不断的出新戏,创编出群众容易接受爱看的新节目,只有新的剧本、新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否则老本子、老套套、翻来覆去、老戏老演,不管你的戏曲质量再高我想也不会有观众。有人这样说:“一个好演员、能立一台戏、一台好戏能救活一个团”。平顶山市曲剧团排的《王宝钏》,许昌市豫剧团的《倒霉大叔的婚事》,以及省豫剧院排的《村官李天成》《朝阳沟》等,都得到了实践的证明。这些剧目的成功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给剧团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看来,只能有新戏好戏好演员才能吸引观众。譬如:上海京剧团排的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它的思想内涵优美的音乐、唱腔加上表演水平别具一格、耳目一新,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

有了好的剧本,音乐创作随之而来的是优美的音乐旋律,为剧目增辉添彩。而那些老腔老调的古朴音调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需要改进,注入色彩。而平顶山市曲剧团排的《王宝钏》以及省豫剧院排的《村官李天成》《朝阳沟》等戏中的一些音乐和一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广为流传。演员爱唱、观众爱听,只有新的音乐、美的旋律才能吸引观众。因此希望我们的专业表演团体在剧本和音乐创作上下工夫,一定要出新的、有鲜明个性的题材,使观众观后有震撼感,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作为文艺专业表演团体主管业务的干部,都应该懂得和尊重艺术的规律。首先是推新人,推新人就是培养剧团的年轻演员,推出一批观众喜爱的青年演员,用新的剧目来培养人才。对于中青年演员,则要在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担重任。首先是再继承一些东西,才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有的院团已经考虑到解决这个重要问题。就目前来看,有部分剧团总是把眼光盯在老演员身上来维持演出,所谓的明星效益,不能说不可取,但是,剧团的发展始终是要靠新的血液来充实,要储备人才,培养人才,大胆使用青年演员,尊重传统。使老一辈的艺术家用传、帮、带的方法,把有一定基础和具有较高素质的青年演员往上推,对于艺术的历史、现状和将来应该有清楚的认识,既要有识别人才的“慧眼”,还要有爱惜人才的“善心”,还应有培养人才的“苦心”和“耐心”。 这样剧团才有发展,才有希望。

科学管理,推陈出新。推新人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首先,根据文化事业日益扩展,文化建设正是用人之际,没有杰出的人才,就没有艺术精品。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积极推进人才培养,选拔、激励等机制建设,形成在文化系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促进优秀文化人才不断涌现,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其次是科学管理创新机制,是加快我市文艺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剧团建设人才是关键的,用优良的传统和“传、带、帮”的方法,把具有一定基础和较高素质的青年演员往上推,逐步成功。当一个演员的形象、 性格与剧中人物接近时,他稍一发挥就能演的活灵活现,把人物表演“活”了,就会产生出很好的效果。反之,把一个形象、性格与剧中人物不相符时,无论你怎么用功,怎么刻苦,其结果都会是事倍功半,这样的做法是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规律的,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根据每一个演员的特长和优势进行分派角色,大胆启用新人,为他们创造和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样剧团更有希望。才能把剧团建设好,得以长足的发展,剧团建设只有推新人才是方针。再一个,加强专业技术之间的交流,要充分利用各单位的人才优势。坚持每年一次请院校专家、专业教授等对单位的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建设发展方面给予指导。同时也可以从单位选派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送到国家级的专业院团、院校进行深造,增强各单位的发展后劲,得以长足发展。

艺术必须求生存、求改革、求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剧团有了好剧目,有了高素质的演员梯队,剧团就有了发现的前景和活力。所以,抓好剧目建设,新人的培养,是剧团解除“危机”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拉场戏拉场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戏曲生行——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