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的初步构想

时间:2022-07-01 10:14:34

城市规划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的初步构想

[摘要]城市规划用地现场调研是规划编制的基础,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兼具。本文通过分析用地现场调研的内容、现有手段及存在问题,结合当前信息化技术条件,提出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用地现场调研 信息化

引言

信息技术是当前生产力革命的核心动力,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各个环节,可实现传统手工方式无法企及的技术支撑作用[1]。

城市规划的用地现场调研是规划编制基础信息收集的重要过程,调研资料的准确性、完备性对规划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实现城市规划现场调研信息化,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关于“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的要求,对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是指从数据到信息的提炼过程,包括对各种各类原始数据如文字、数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的处理和可视化理解[2]。

一、调研的主要工作内容

城市规划用地现场调研工作是规划前期调研的重点,是规划方案推演的基础。用地现场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块性质的分辩判定,现状建筑质量、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绿化景观、生态环境、自然气候等信息的收集。具有时间紧,信息量大、工作任务重的特点,既是技术性工作,又是劳动密集性工作。

二、调研的现有手段及存在问题

目前,用地现场调研主要包括外业和内业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外业阶段,目前仍停留在传统的“跑现场,拍照片,绘草图”状态,即以规划区的地形图、航片为工作底图,到现场逐地块、逐地区的拍照,划清不同属性的地块,明确电力、给水、排污、电信、燃气等市政设施位置、占地及等级。并在图上记录照片编码或重要信息。

随后是内业阶段,即在外业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将现状信息绘制到电子底图上,并将重要信息整理在案,反映于基础资料汇编之中。

现有的调研手段虽能满足规划项目的工作需求,但是存在外业工作量大,内外业对接不紧密,空间信息与文本信息对接错位等问题,大大增加了调研的工作量,耗时及信息整理的时间,有时甚至还存在信息需多次复核的问题,造成明显的资源与时间浪费。

三、调研信息化的方法及支撑

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终端设备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易用性大大提高,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后,利用先进信息终端推动现状调查信息化日益现实可行。

1. 用地现场调研的信息形式

(1)图像信息

即是对用地现场的图像化表达,包括照片、视频录像等记录方式。它能够直观的反映被调研对象的形态、体量、色彩、功能、质量、空间关系等。图像信息是用地现场调查中最为主要的信息形式。

(2)地理空间信息

地理空间信息即为被调查对象的空间位置和高程信息,是将被调研对象准确定位到工作图纸中的重要依据,该类信息内容虽较简单,但是对精度要求较高。

(3)经人工初步处理的文本、语音信息

用地现场调查工作人员在现场调研过程中,对特定不易图像化记录的信息进行文本化、语音化记录,或者对部分图像信息进行初步加工、解读和补充,综合形成文本化、语音化信息。目前,现场工作人员对初整理后的信息的记录常采用文本信息的形式。

2. 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的思路

信息化的本质目的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与平台,解决目前用地现场调研中图像信息、地理信息、时间信息、文本信息或语音信息与指称对象相分离的问题,以节约信息再读取的耗时和工作量,提高信息整理的效率。

从土地利用现状调研的需求看,调研信息化的两个重点包括:相片、语音信息与地理空间的对应;视频与地理空间的对应。

(1)相片、语音与地理信息的匹配

主要是相片、语音与地理信息的匹配,即通过记录相片拍摄、语音录制的平面坐标及高程,将相片、语音落到相应的地信信息空间之中,形成“一张图”的资料再读取条件,为资料再利用提供便利。

(2)视频与地理空间的匹配

视频文件已同步整合了图像信息(相片)、语音信息和时间信息,视频与地理空间的匹配在本质上与相片、语音和地理信息匹配的原理相似,只是图像及音频的信息量更大。

3. 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的途径

(1)基于现有设备水平的信息化途径

目前照相机、摄影机的质量、操作性能与价格均达到大规模普及应用的水平。部分设备也已具备地理空间信息收集功能。

如部分照相机嵌入GPS模块,为照片注入地理信息(如经纬度、高程),并提供专门的照片处理软件,能快捷的将相片导入到地理空间之中,如尼康的COOLPIX S系列。市场也提供了记录地理信息的GPS外置模块,可以方便的为相片加注地理空间信息。部分智能手机通过安装相应软件,也具有加注相片地理信息的功能,包括安卓系统和苹果的ISO系统。

少部分的摄影机也具有GPS内置模块,可以为录制的视频加注地理信息,并在视频播放在显示相应录制时刻的地理位置,相当于在照片机与地理空间信息融合的基础上,添加了时间要素。索尼HDR-TG5V摄影机、部分车载的行车记录仪已具有上述功能。

因此,从现有的工具水平上看,利用特定的信息采集设备,可基本实现现状调研信息化。

(2)基于设备整合的未来信息化构想

虽然现有设备通过组合可以基本达到信息化的效果,但由于设备的设计初衷并非面向城市规划的用地现场调研,难以较好的切合城市规划的实际需要。

未来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的方向,应重点针对城市规划的行业特点,同步整合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图像信息及语音信息,并重点保证空间信息的精度。与此同时,提供基于行业规范的用地分类快速记录功能,以便在外业阶段更好的对地块实现记录与校核。

根据目前的信息终端硬件水平,可考虑基于平板电脑设计系统专用软件,软件功能组件包括:地理空间模块、影像音频模块、简易制图模块和同步模块。

地理空间模块包括GPS记录与地理空间,用于将各类信息与地理空间相关联。目前GPS的地理信息接收记录技术已十分成熟,民用级别GPS也具有较高的精度,未来随着我国北斗系统的完善,地理信息获取的渠道将更为多元。地理空间主要用于显示GPS反馈的当前空间位置、调研的行进轨迹,以及承纳调研过程中记录的信息,即实现各类信息与对应的空间关联。地理空间的搭建可通过测量图置入并进行坐标校正后实现。对缺乏测量图地区,如果当地的谷歌地球卫片较清晰,则可将其置入并进行坐标系统校正后实现,或者设计基于谷歌地图的应用模块(类似于谷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网络接入或离线地图制作,形成调查区的地理信息空间。

影像音频模块用于照相、录相及录音,技术已十分成熟,重点是与地理空间模块结合,将记录的相应信息落到相应的地理坐标上。

简易制图模块用于现场的简易制图。目前Autodesk已向市场提供用于平板电脑的Autocad WS软件,可安装于安卓、苹果等系统。建议基于CAD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以线条、面域绘制等简易的二维绘图工具为主,同时置入用地分类行业标准,重在小巧、易用和稳定。

同步模块用于实时的将记录的信息共享(类似于金山快盘、有道云笔记等同步功能),以便分区分工调研或者内外业分工的团队成员及时共享调研进展及收集的信息。

上述功能模块经过专业化设计及系统整合后,可以实现用地调研中“时、地、物”的同步录入和实时共享,便于团队成员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便于信息相互校对与实时复核,将大大提高调研的工作效率。

四、小结与展望

城市规划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是提高规划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若以交通、测绘等相关行业的信息化软件平台开发应用效果作为参照,本系统预计将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因此存在一定的商业利益以驱使专业团队进行开发。如果软件系统的市场推广成功,未来的应用领域将可拓展至交通、测绘、国土等行业的现场调研。

按照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本信息化的构想已不存在硬件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地理信息提取的精度控制、地理信息空间的建构以及各模块的系统整合。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进程.规划师[J],2007(9):59-61

[2]赵中元.城市规划信息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7(1):20,39-42

作者简介:姚苑平,1981年10月,男,硕士研究生,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六所,城市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划、港口物流。

上一篇:舟山新城保障房建设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分析 下一篇:在现状道路下过街地道CRD施工方法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