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时间:2022-07-01 07:42:55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综述社会资本理论和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提供、降低就业成本和创新创业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有益帮助。文章最后从提高存量和优化利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如何集聚社会资本。

关键词: 社会资本理论 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社会资本

大学生就业在今天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尤其是近年,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下降,就业难似乎成为一种常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进入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到了社会资本上,社会资本和我们已经认可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增加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提高就业能力,降低就业难度。

一、社会资本理论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简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也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的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继人力资本之后,社会资本又一次延伸了“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特别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视。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①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是个人和团体有意识投资的产物。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提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政治学家普特南(Putnam)把社会资本的概念从微观推向宏观研究领域,他把社会资本理解为“社会组织的特征,是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②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定义:就业能力就是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国内也有学者对就业能力进行定义和描述: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获得能够实习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包括保持工作和实现晋升的能力。

关于就业能力体系的分类,学者们的意见虽然不尽统一,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能力,根据教育本体论的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个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学生对自身学习和能力的目标要求,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保证,也是最终内化为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拥有良好周密的自我规划,学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最终得以提高。

第二,专业素质与工作技能,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不同门类,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要设置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专业知识与理论的结构,其次是专业素养拓展能力,最后是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专业素质和技能,是一个大学生走上社会获得立身之本的关键,也是就业能力的主要内容。

第三,求职技能与途径,职业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分工形成的专门性的工作领域。大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职业环境,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知识性和技能性均较高的特点,所以,在专业技能达到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大学生的求职技能上的优劣就成了就业质量的关键,求职技能主要包含四个维度:一是职业道德所彰显的职业忠诚度,二是专业素质转化所形成的职业创造力,三是个人基于礼仪、修养和应变所积累的职业吸引力,四是基于信息搜集、社会关系等所维系的职业信息力。

第四,心理素质与创新能力,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依据。这种承受逆境的能力被称为逆商,著名逆商研究专家保罗・史托兹认为,逆商的高低决定了人面对挫折时的行为效果,逆商高的人,面对困难,处理从容,反而能将困难化作动力。创新就是推陈出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国家发展的源泉,对一个企业而言,创新更是企业进步的依据,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是其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辨析

根据西方社会学家的理论,社会资本具有三大特性:首先,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与每个个人若即若离;其次,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个人可以真切感受到其存在,但对其进行度量是非常困难的;最后,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某个文化共同体③。

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理论学界引起的反响很大,由于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④,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差序格局”,处于这个格局中心的人,对社会资本的掌握具有更有利的位置,可以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机会,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尽管在社会公平和就业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交网络也仍然是多数学生择业的渠道,更别说在传统的中国。

大学生所掌握的社会资本,来源一般有三:个人、家庭和学校。个人和家庭的社会资本包括:父母的社会地位,家庭的收入情况,家庭的人际关系网络水平,以及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学校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则包括:学校的名气和地位,学生专业的社会受欢迎程度,以及学校为学生就业所提供的信息。

随着本科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相对模糊的缺点日益突出,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在扩大,这是一个在一定时期内尚难扭转的趋势。具体分析起来,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与实施。从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来看,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大学生,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明显强过不具备这种优势的学生。一方面,父母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经历,可以促进大学生更早找到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了解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好的大学生,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基础和路径也具备明显优势。

第二,努力提高大学生掌握就业信息的能力。信息不对称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难点,用人单位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大学生,大学生也难以掌握及时、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这种不对称导致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也难以寻找到心仪的工作。良好的家庭社会关系网络或者学校的知名度等因素,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从而使得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信息裂缝获得弥合。

第三,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更可以在成本方面大量降低,这种降低,除了包括获取机会、把握机会等方面大学生及家庭需要付出的物质成本,更包含由于个人心理和情绪等方面降低的无形成本。

第四,从资金、渠道等方面保证创业的成功。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正在积极推进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就业的思路来提升整体的就业质量。拥有优质社会资本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易获得包括资金、技术和供销渠道等在内的创业要素,同时这部分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动力和起点处于领先位置,所以他们也就比其他学生更易获得创业的成功。

虽然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益处显而易见,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利用社会资本时却有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大学生对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大学生所进行的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如提高学历、增强能力等,都是基于人力资本的提升,而对于连接个体人力资本的社会资本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缺乏合作精神,对信息资源的掌握缺乏条理性和敏感性,部分学生表现为对社会资本的集聚缺乏主动性。另外,在处理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与对学校所提供的社会资本的态度方面,处理手段不均衡。部分家庭所拥有社会资本比较好的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情况,对学校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本主动性非常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资本的途径

提高大学生社会资本,可以从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和优化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本两方面进行。

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包含学校和学生个人两个方面,就学校层面而言,首先要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扩大学科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打造自己学校的品牌是最重要的工作。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学校的声誉是影响他们选择的第一要素,有了选择,学生素质和用人体验才有可能提高,所以高校不但要有创造品牌的意识,更要有爱惜品牌维护品牌的意识。其次,高校要培育常态化的用人单位合作网络,高校可以利用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增派教师去企业挂职等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培养教师,让更多的教师拥有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加强校企联系。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要在学校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之外,还要花精力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在开发利用血缘关系的社会资本的同时,利用一些非血缘的社会资本,如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用好校友资源,利用校友感情亲切等天然优势,优化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积极融入一些对自己就业信息获取和能力提高有关的组织,如学生社团、企业的管培生计划等。

优化利用现有社会资本,首先需要对现有社会资本进行梳理,例如对现有学校提供的各种就业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掌握利用各种先进的通讯和联系方式,如社交网络(SNS),加强交互应用的程度,将过去静止的就业信息融汇成为具有真实存在的就业机会。其次,要扩大社会交往的圈层和层次,加强和社会及企业的接触,增强自身非公共社会资本的优势,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注释:

①让.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1997:202.

②Robert D.Putnam.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1993:193.

③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43.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

参考文献:

[1]让.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1997.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青年研究,2006,11.

[5]郑美群,于卓,刘大维.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东北师大学报,2005,3.

[6]刘恩海,周前.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理论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1.

课题赞助: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的公共管理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SZJ112224。

上一篇:对高效课堂的再认识 下一篇:多中心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