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舞蹈文化研究

时间:2022-07-01 04:29:44

城市广场舞蹈文化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城市广场舞蹈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文章对繁华都市广场舞蹈的流变、广场舞蹈参与人群、表演方式、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以期引导城市广场舞蹈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舞蹈文化 城市广场舞 现状调查

伴随着晨曦和暮霭,在城市的广场、公园、小区的空地甚至马路的边缘,都有伴随音乐起舞的人群,人数从几十人到上百上千人不等,个个激情四射,踏足而舞,这就是在新世纪以来方兴未艾、遍地开花的广场舞蹈。广场舞是群众自发形成的大型群体舞蹈,它不受限于场地、舞种,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融合舞蹈美感和体育锻炼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城市广场舞蹈溯源与流变探究

(一)广场舞蹈溯源

闻鸡起舞,日落踏歌,在铿锵的音乐节奏中踏足而舞,置身其中会感受到其间澎湃着生命的原动力。如果把这比作一条生命之河,上溯人类的史前时期,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种广场式自发聚集的宏大舞蹈场面,早在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就已经出现过。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原始舞蹈就和我们的先祖原始人一起共生了。“千石之钟,立万石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汉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生动的描述了原始广场舞蹈的宏大场面。

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图1),展示了新石器时代舞蹈艺术的形象,透露出原始舞蹈的真实信息。这件马家窑文化中的代表性器皿,舞蹈纹位于陶盆内壁的上部,一共描绘了15位舞人,分为三组,组与组之间以弧线纹相隔。各组舞人牵手共舞,服饰划一,动作相同,头饰(或为发辫)摆向一致,尾饰(臀部翘起的尖状物)也均朝向一个方向。可以想象,这种相同的服饰、整齐的队形,统一的舞蹈动作、节奏与韵律,不可能是“巫”的表演,而应当是氏族部落中全体参加的舞蹈聚会。

舞蹈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原始舞蹈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存紧密联系。原始舞蹈可以归类为劳动、狩猎,祭祀、战争、等类型,而这些内容几乎涉及了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我们体察到原始舞蹈是全民性的,是紧系着全民生命存在的,而原始社会的舞蹈活动,具有普及性与全民性,那时几乎所有的先民都要接受舞蹈教育。在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语言表述能力又极其贫乏的情况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舞蹈实际上起着传授生产生活知识,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舞蹈在乡村原野与繁华都市间的流转

中国的古典宫廷舞蹈,在宋代以后逐渐衰微,成为古代戏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村舍乡野之间,民间舞蹈开始萌生繁衍,并且在明清和民国时期走向繁荣。民间舞蹈与劳动人民风雨相随,千百年来,就像田野中无处不在的小草,自生自灭,又自灭自生,广大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口传心授,将其一代代沿传到今天。凡是下乡采风,真正向民间艺人学习过民间舞蹈的艺术家都会被那些普通老百姓对民间舞蹈的热爱而感动,都会被那些老艺人如醉如痴的舞蹈所折服。在每年的正月里,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这时都要放下身边的一切事情,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在忘情的歌舞中度过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正是普通老百姓对自己舞蹈的深深热爱,才是民间舞蹈得以代代相传的真正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舞蹈在乡村的走向开始悄然发生变化,民间舞蹈从乡间开始走向小市镇,渐渐地走进大城市。如今,这种由民族民间舞蹈演变流转而形成的城市广场舞,已在全国各地普及,每到清晨和黄昏,广场、社区、街道乃至很小的空地都会有人随着音乐蹁跹起舞,场面蔚为壮观。城市广场舞已经成为新时期热络的文化乃至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二、城市广场舞蹈现状调查分析

(一)广场舞蹈兴起的原因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广场舞兴起的根本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数据,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其中四季度增长7.3%,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随着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外,对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第二,人们对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主体参与意识增强,成为城市广场舞发展的内在动力。现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欣赏和观看,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既有艺术美感又有体育健身功能的城市广场舞蹈老少皆宜、简单易学,因而使这一舞蹈形式得以普及。

第三,广场舞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参与者切实感受到广场舞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又具有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功能,同时能够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城市广场舞蹈参与主体

笔者以北京城市的广场舞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以下结果:1.年龄层:35岁―55岁占60%,其中女性占90%。2.文化程度:中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0%。3.组织形式:社区组织占30%,民间自发的形式占70%。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确定,城市广场舞蹈参与主体就是已经成为国际媒体热门词汇的“中国大妈”。这是一个数以亿计的广大群体,广场舞无疑是这个庞大群体的最爱,她们风雨无阻,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踏足而舞,已然成为新世纪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城市广场舞蹈表演形式

城市广场舞蹈虽然风格多样,有秧歌舞、红绸舞、扇舞,甚至有迪斯科和交谊舞,但是它植根于千百年流传于乡野农村的民族民间舞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多数的舞蹈形态里,都可以看到有秧歌的动态元素,如十字步、扇花和舞绸等,民间舞蹈风格始终是它的主流。城市的广场舞和农村的大场(图2)表演,民间舞的走街和广场舞的暴走(图3)也都是同出一辙。

三、城市广场舞蹈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城市广场舞出现的问题

城市广场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具有健身、健心和健脑的作用,它无疑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体现。但是城市广场舞蹈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难解的问题,笔者所在单位的同事就抱怨楼下的广场舞占据了空地甚至马路,音响开到120分贝,吵得耳朵嗡嗡响。这反映出城市广场舞蹈存在着场地缺乏、噪音扰民和影响交通三大绕不开的问题。同时笔者在问卷和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了广场舞蹈主要参与群体,存在着只顾及自己的享乐权利而不顾及他人感受,舞蹈动作随意性较强,以及音乐选择不够优美等艺术问题。

(二)城市广场舞所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应引起政府重视。城市广场舞蹈是一场自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已蔚然成风的、民众广泛参与的文体运动,面对人数众多的广场舞蹈参与者,政府方面应引起高度关注,并给予支持引导。比如场地的问题。北京地区绝大多数的体育场馆,以及遍布市区的大中小院校和机关单位的体育场地可以免费开放,政府各部门间应该互相协调,将属于公共设施的体育设施在清晨和黄昏这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所需要的一些人力物力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对广场舞蹈的参与者进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在城市舞蹈参与者和一般市民之间形成互相包容、互相照顾的良好风气,逐渐解决噪音扰民和影响交通的问题。在保持自发性和原生性的基础上,文化部门和体育部门要互相协调,组织专家对各地区的广场舞蹈进行收集和整理,引导性的强化广场舞的民族性、地域性、艺术功能性和多样性。

第三,对城市广场舞的发展提出专业化指导。我国的艺术、体育专家对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戏曲和民间音乐舞蹈都进行过系统的采集、整理、归纳和提高。对于城市广场舞蹈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经验,对已有的广场舞的元素进行收集整理、提取、创编,对城市广场舞的发展提出专业化指导。

总之,城市广场舞蹈在新时期的蓬勃兴盛,是社会生活安定繁荣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广场舞这一民间艺术之花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王宁宁,江东,杜小青,等.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上一篇:公共管理艺术价值及提升策略研究 下一篇:美国美术教学法课程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