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长赋剧作人物关系设置

时间:2022-07-01 07:21:56

浅谈周长赋剧作人物关系设置

摘 要:周长赋是一位充满热情和创新精神的剧作家,改革开放以来,著作颇丰。纵观其作品,视角独特。他往往选取众人耳熟能详的一对历史人物,然后倾向于刻画人物内心纠葛。本文试选取了其剧作中的四对人物进行分析,例证周长赋剧作人物关系设置的独特性。

关键词:周长赋;人物关系;戏剧冲突

中图分类号:I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08-01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剧作家在戏曲创作领域热情高涨,自主创作意识较浓,能积极主动的投身到戏剧创作之中,视创作为己任,在这种良好氛围的影响下,优秀的剧作和剧作家比比皆是。周长赋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周长赋创作历史剧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擅长以一对人物的特定关系来作为凸显剧作主题的切入口,这样的创作方法有利于揭示出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最真实的人性特点。例如人对功名的欲罢不能,人对生死的抉择,人对自我能力的确证。剧中的主角往往是关系密切而又情感复杂的两个人,例如施琅和郑成功,他们既是君臣也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刘彻和刘据,既血肉相连却又相互猜忌算计。

下面分别以周长赋剧中四对典型人物为例进行分析。

一、《沧海争流》施琅与郑成功

“选择郑、施二人的关系作为突破口,切入被许多剧作家视为畏途的郑成功题材,确实是慧眼独具。郑、施二人的冲突表明:道义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战争中的失利者在道义上、精神上可以是胜利者,反过来也一样。”纵观戏剧史,以郑成功为题材的剧作数目繁多,但都因为取材角度单一等原因而差强人意。《沧海争流》则不同,周长赋以施琅与郑成功的关系为戏剧冲突充分展现了多元化的主题。据历史记载,郑成功与施琅真正相处的时间并不长,施琅原为一介平民,后因遇到郑成功踏上仕途。郑成功对他而言有知遇之恩,施琅敬重郑成功,一心想为郑成功的事业尽力。而郑成功则赏识施琅的才能,这是这对人物相互肯定相互依存的第一阶段。可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对人物的关系倘若一直如此,剧作就没有了戏剧冲突。剧作围绕二人关系的敏感变化而开展,施琅自恃过高,在郑成功的面前忘却了该有的君臣礼仪。他们之间经过相互肯定到否定到再次肯定的过程,这三个过程的变化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相互肯定的时候他们亲如兄弟,否定时行为极端,郑成功杀害了施琅的父亲及兄弟。而施琅出于一己之私则投靠清廷,矛盾冲突在误会当中一次次被激化,最后酿成悲剧而一发不可收拾。为此施琅最终花了三十几年的时间企图与之分庭抗争。可当施琅最终得偿所愿,却又在复杂的心理驱动之下肯定了郑成功。

二、《秋风辞》汉武帝与太子

汉武帝杀子这一历史悲剧史书早有记载,但周长赋通过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写出了他性格中最为复杂的一面则让人耳目一新。他既雄才大略又武断专横,既希望性格温和的太子能继承大统,又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有无限的眷恋。汉武帝和其他君王一样,“‘孤家要永世君临天下’是他性格的核心,也是造成他错杀太子而又不肯认错这一悲剧的主要性格因素”。作为父子,两者本无利益冲突。可当众臣都言“太子忠孝两全,太子文武兼备;他酷似陛下雄才大略,继宗室定能长承圣治!”他却心感不安,大臣们对太子的奉承和热情,无意当中将刘彻冷落。一方面,汉武帝对太子的爱是显性的,另一方面,皇权对人的异化也不容小觑,在政权更替的敏感时期,汉武帝的多疑助长了父子间隙的产生。这对父子的关系也自此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汉武帝一心想要雄霸天下,长命百岁。一方面太子年轻有为很受重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种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人物之间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相互信任而后相互规避怀疑,最终发展为相互残杀。而周长赋在处理题材时特别强调客观原因,这与他本身对事物的看法有关,“长赋一向认为悲剧并非纯由人物性格、意志造成,而是各方面的合力促成事件的发展,悲剧于是谁也无可奈何地发生了”。汉武帝明知太子无意造反,却仍愿意听信谗言。儿子误以为父亲杀害自己,父子之间的误会得不到解释的机会,敏感的猜测成为假想的真实,人物戏剧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三、《飞虎将军》晋王与李存孝

晋王与李存孝的关系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机遇》中晋王偶遇放羊娃安敬思,因安独自一人打死老虎而被赏识。晋王当即认安敬思为义子,赐名李存孝,并且将女儿许配给他。由此可见晋王对他的喜爱之情。第二节《受宠》中晋王直言“孤有幸得虎儿更壮心胆,还赖你相助再扶万里江山!”而李存孝内心也无比感激晋王对他的厚爱,后因李存孝未听其撤兵的命令而心存芥蒂,具体表现为将昭义节度使一职“改授与我儿康君立”。自此,李存孝对义父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于是消极怠战。这样的行为更是加深了父子二人的误会。晋王担心义子目中无人,最后自己落下个养虎为患的结果,而李存孝则担心义父听信谗言,最后自身难保。父子情谊发生质变,取而代之的是李存孝的改旗易主,自此间隙无法弥补。他们由相互信任转变为相互防范甚至怀疑。这些细微的内心变化为剧作的发展埋下了基础,人物关系的质变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四、《天苍苍野茫茫》(又名《李陵与苏武》)李陵与苏武

《李陵与苏武》剧情开始的时候李陵已经因为战败而投降匈奴,单于为了劝降苏武,让李陵出面,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相交甚欢”,并且都“出身中原士族,多年来又一同侍从汉皇”。两者背景相似又同时被困匈奴,李陵实际上假意投降匈奴,为的是将来能见机回汉。这样相同的价值观使得苏武和李陵心心相惜。可这样的平静是暂时的,汉武帝因匈奴的离间之计竟然迁怒于李陵的家人,李陵的价值观被动摇,在单于的劝说之下,他由诈降转变为真降。而苏武仍旧坚持自己的立场,李陵在多次劝说无用的情况下只能就此作罢。这个剧本当中,这一对人物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变化和冲突,剧作家是抓住了这一对历史人物价值观、人生抉择等方面作为突破口。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留下民族英雄的美名。而李陵因为战败而诈降,后又因为亲人被杀而痛不欲生,由诈降转为真降。倘若李陵真是一位小人,大可不必因为投降他国一事而痛苦,李陵作为名将李广的后代,他的内心是极其渴望能够为国效力。可是当时的汉武帝任人唯亲,一意孤行,司马迁也因为李陵一事被处以宫刑。李陵是在无奈绝望于愤怒的心理背景之下选择投降。一方面他痛恨汉朝的当权者,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所做的决定感到不安。

这一对对人物的设置都极具共性,他们关系密切,或为君臣或为父子。原本他们是亲密的,是和谐的。随着剧情的向前发展,他们开始相互猜忌、否定、甚至相互斗争,与此同时他们又相互融合相互认可,无法逃开对方对自己生活的种种影响。这是一种生命叠加的现象。错综复杂的局面使得剧中人物反抗挣扎的同时却又被对方同化。悲剧就是这样酿成,否定对方的同时自身也无形当中被对方征服,最终不得不肯定对方。

这人物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多变式的。施琅既敬重郑成功又企图毁灭他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晋文公既希望表达对介子推的感激,又企图刻意忘记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采取了火烧绵山这种不恰当的方式。汉武帝一方面疼爱自己的儿子,同时又对权利有着无限的眷恋,害怕儿子威胁到自己。这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人物关系的变化促使事物的向前发展,从量变到质变,从爱到恨再到精神上的融合,只是历史的悲剧已经产生,留下的是人们对沉重历史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陈世雄.走下神坛的郑成功 ——评新编历史剧《沧海争流》[J].中外交流,1998(3):12.

[2]李庆成.震撼人心的历史悲剧——评莆仙戏《秋风辞》[M].新时期的戏剧.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61.

[3]王评章.周长赋写作的特点、变化及其原因[M].永远的戏剧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255.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的益处 下一篇:浅析中国画的视觉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