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22-07-01 06:26:21

摘要:马克思平等观追求的是彻底的、全面的、全人类的解放,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国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呈现的不平等、不和谐的现象直接相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对平等的全方位追求。本文以此为视角,分析和谐社会视角下马克思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平等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对平等的全方位追求。但是我国现阶段,经济不平等、社会不平等的现象还是会不同程度的显现,这些状况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初衷是不符,也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相悖。要想实现社会和谐,就需要以马克思平等观为指引,彻底铲除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不协调现象和根源。

一、马克思平等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平等,第一次把平等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他们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批判了资产阶级平等的虚伪性,全面表达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平等观是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无产阶级平等观,是共产主义平等理想。马克思平等观追求的是彻底的、全面的、全人类的解放,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曾说,“平等观念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不是自古以来就作为真理存在的。平等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环境,人们对平等会有不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平等,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会带来更多的事实上的平等,这同样适用于当代中国。平等问题在经济学领域涉及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经济利益公平分配的问题,公平的分配问题能够使人们的权利得到恰当的对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交换平等,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在马克思眼中认为是一种形式平等的体现。平等的分配关系与上层建筑层面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包含着法律、经济、政治三方面的公平,这三方面的平等相互依存也相互联系,法律平等是准绳、经济平等是基础、而政治平等是体现。

二、平等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即出现了带有强烈平等色彩的思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张"均无贫”。道家老子主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庄子・秋水》篇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发起了猛烈进攻。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一直在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努力推动民主平等社会的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要义之一,培育公民的平等意识,是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平等是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唯有立足平等的基本理念和平等规则,才能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美满。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人人拥有平等人格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全体人民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和谐共处。而要追求公平正义、诚信友爱,首先要求公民培育平等意识,合理看待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在科学平等意识的引导下,平等待人,和谐共处,共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三、现阶段实现我国社会公正平等的主要途径

在我国当前阶段,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全社会都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现阶段构建公正平等的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法律监督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以实现社会平等、经济平等、政治平等,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完善法律体系,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必须依靠完整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依法守法用法意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财政制度是公平和正义执政哲学主要体现。改革和完善财政交付和使用的系统,把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即教育、医疗、就业和安全业务,加强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受益。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指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还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通过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等举措改善居民收入不均问题。政府已经逐步朝着实现我国社会公正平等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人民正在共享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人民生活水平,人均受教育程度,公共医疗保障系统正在逐渐完善。实现社会平等、经济平等、政治平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万军.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J].科学社会主义. 2006(02)

[4]张成山. 马克思平等观的当解[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3)

[5].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2016

上一篇:寻找“引爆”学生写作兴趣的“导火索” 下一篇:关于企业弘扬工匠精神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