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的跨语言对比研究及启示

时间:2022-07-01 04:31:47

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的跨语言对比研究及启示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三名说汉语儿童ZHZ、YZB、YZJ和三名说英语儿童Adam、Eve、Sarah的语料对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做跨语言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对这一结构的早期习得状况既存在一些差异,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相似性,如习得顺序,主要的动补类型,均受到言语输入的影响。这一研究也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一定的启示: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并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

关键词:动补结构习得;跨语言对比研究;相似性;启示

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是儿童早期句法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学者都对这一课题做过研究。孔令达(1994)通过横向研究发现1.5岁至3岁是儿童语言动补结构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的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在这一时期己开始出现。周国光(1997)认为,说汉语儿童习得句法结构的手段有模仿,替换,扩展,关联及句法同化,他们在掌握句法机构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句法分解与句法合成两种机制来发展不同的结构。之后他的另一研究(2002)发现说汉语儿童早期出现的使用否定词“不”的述补结构,一共包括4类:述语+不+动词;述语+不+趋向动词;述语+不+过/上;述语+不+形容词。综观以上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的研究对象仅限于说汉语儿童,且研究方法多为为横向的观察法和话题法。英语里也存在动补结构,而笔者在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的语料中均发现了动补结构,因此拟从跨语言对比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的一些特点和启示。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及语料收集

研究对象包括3名说汉语儿童ZHZ(01;06;00-02;03;00)、YZB(02;03;04-03;00;10)、YZJ(02;03;04-03;00;10))和3名说英语儿童Adam(02;03;04-03;00;10),Eve(01;06;00-02;03;00),Sarah(02;03;05-03;00;18)。ZHZ的语料主要是通过每周一次的录音收集的,每周对他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一个小时的录音及记录工作。每次录音完成后及时完成标音工作,即根据CHILDES将录音转为文字材料。研究对象的活动环境涉及室内室外,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而YZB和YZJ的语料则是通过父母日志收集的。被试的父母每天都会将小孩当天新出现的话语进行记录。而3名说英语儿童Adam,Eve和Sarah的语料则是来自著名的Brown语料库。

2.语料分析及语料举例

在语料的筛选上,不讨论出现在故事、诗歌和歌曲中的动补结构,而且被试的自发性话语,模仿话语及冻结话语均被排除掉。另外,根据补语的语义类型,将动补结构分成7类:动词+结果补语(以下简称为动结式),动词+程度补语(动程式),动词+趋向补语(动趋式),动词+时间补语(动时式),动词+地点补语(动地式),动词+可能补语(动能式),动词+数量补语(动量式)。对这6名被试早期话语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数量(含动补结构句子的数量)及百分比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由于在英语中没有动能式和动量式,故笔者在表格中以“—”标识出来。

说英语儿童的例子:(1)动地式(Eve01; 10) I sit that corner.

(2)动程式(Adam02;10) [//] I''m going fast.

(3)动趋式(Adam02;11) D(o) you want me get in [= in toy airplane]

说汉语儿童的例子(YZB02;03-03;00)

(1)动程式:我吃得好快。

(2)动量式:让我玩一下。

(3)动能式:我jiu4不开这个瓶子。(jiu4为娄底方言,相当于‘拧’)

(4)动时式:我再玩一分钟。

(5)动趋式:把这个挂起来。

(6)动地式:我跳到这里。

(7)动结式:火车修好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考察被试语料中这五种动补类型,即动趋式、动地式、动结式、动程式、动时式,笔者发现:在说汉语儿童语料中,动趋式、动地式和动结式是三种主要的动补类型,而说英语儿童的语料中则有两种主要的动补类型:动趋式、动地式;2岁3个月开始是说汉语儿童动程式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说英语儿童动程式的习得要晚于说汉语儿童;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动时式的习得都比动程式更晚,习得时间尚不清楚。

此研究结果显示,说汉语儿童同说英语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存在较大相似性,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不同。相似性在于这二个方面,第一,他们的语料中动趋式和动地式这两种动补类型所占的比例都较大。第二,大多数被试的语料中均未出现动时式。而不同点主要有两点,第一,说汉语儿童的语料中出现了较多的动结式例子,而说英语儿童的语料中未发现这一类型,第二,说汉语儿童在02;03-03;00这段时间中所习得的动程式出现了较大的增长,而说英语儿童的动程式依旧很少,仅有一两例。

(1)研究分析认为儿童早期各动补类型习得的先后顺序主要和语义认知难度、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关。相关研究显示:程度补语和时间补语比方向补语和地点补语更为抽象,属于补语范畴里的边缘成员,习得难度比后两种要大。因此,动程式和动时式习得的时间比动趋式和动地式要晚。而且,‘路径’图式是人类基本认知图式之一,汉语和英语均属卫星框架语言,该类语言中的动词往往须将‘路径’独立出来,用其他成分(如介词,趋向动词)来单独表示,因而儿童在早期语言发展中均较多使用表达‘路径’的方向补语和地点补语。

(2)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和母语的特征有关。

动结式在汉语里是一个高度能产的结构,比如,吃饱了,吃撑了,吃反胃了,等等。而英语的动补结构也不是一个能产的句法格式,某个结果补语通常只能与某个特定的动词搭配。例如英语中用做补语的sick一般只能跟在动词eat之后:A. He ate himself sick. (√)

B. He ate himself ill/nauseous/full. (×)此例显示,英语的动词与补语之间具有很强的选择性,eat后既不能带上与sick语义相近的ill,又不能带上其他概念的形容词,如nauseous(反胃),full(饱)等。母语的特征直接体现在儿童习得的语言上,因而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在动结式习得方面出现了如此大的差别。

(3)再者,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也受到言语输入的影响。言语输入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证实。笔者在对被试儿童照看者的语言进行统计后发现,说汉语儿童照看者经常使用动程式,如,‘你吃的好快哦’,‘你跑的好快哦’,‘你跳的好高哦’,‘你画的好好哦’。而在说英语儿童的语料中很少发现大人使用动程式,仅发现‘you''re sitting very close’,‘you were running fast’这两例。因此说汉语儿童的语料中出现了更多动程式的例子。

三.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总能给二语习得带来一些启示。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被认为是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碰到的一块顽石,要征服这块顽石,笔者认为可以从本研究结果中获取一些启示。

启示一:合理运用母语思维,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在二语习得中,参照母语习得的经验和体会,是二语学习者的一种自然倾向。既然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均先习得动趋式和动地式,后习得动程式和动时式,那么外国学生在学习动补结构时可以参照这一习得规律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掌握汉语中的各种动补类型,同时对汉语同英语中同类型动补结构异同进行总结归纳,充分利用正迁移来促进对汉语的学习。

启示二:创造有利于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本研究显示出言语输入对儿童语言习得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加大动结式、动能式和动量式的输入频率,这三种动补类型或在英语中只有少量例子,或没有对应形式。通过加强相关的言语输入就能够加深外国学生对这三类的印象,促进对它们的内化。

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的跨语言对比研究表明,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对这一结构的早期习得状况既存在一些差异,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相似性,如习得顺序,主要的动补类型,受到言语输入的影响。这一研究也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孔令达.儿童语言中的述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4(4):42-47.

[2]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

[3]周国光.儿童使用否定词“不”及其相关否定结构状况的考察[J]. 语言文字应用, 2002(4).

[4]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张钊.汉语儿童述补结构的习得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6]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7]Tomasello, M. & Todd,J.Joint Attention and Lexical Acquisition Style. First Language(4)1983:197-212.

[8]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97-107,249-329.

基金: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1JD015。

邓永红,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学生潜能挖掘探析 下一篇: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