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时间:2022-07-01 01:21:14

延安红色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摘 要】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密不可分,在教育功能上具有互补作用。找到显性、隐性课程有效衔接的途径,发挥二者的合力教育作用,同时充分体现显性课程的隐性价值,不失为大学教育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高等学校;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对减弱,同时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所以相比中小学生更容易意识到隐性课程的存在,也更多地受到隐性课程影响。在大学教育中,显性、隐性课程总是以合力教育的形式,共同发挥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概述

杰克逊在他的《教室中的生活》(1968)中最早使用了潜在课程一词。他认为潜在课程由独特的学校氛围构成,具体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布卢姆在《教育学的无知》(1972)一书中首先使用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对概念,显性课程是相对于隐性课程而言的[1]。书中指出:历来的课程研究忽视了隐性课程,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强有力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其价值观的形成。

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隐性课程指的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优化组合、协调运转,通过非课堂教学的方式形成育人氛围,对学生实施间接教育的一种课程[3]。然而,激进论者对隐性课程的过度热心往往会淡化显性课程的功能,导致学校教育的显性目标反而不被重视,因为它们掩盖了“真正的学校行为”[4]。由于忽视了显性课程的教育效果,激进论者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有时会使大学教育失去重心,使高校处于无政府的或过于理想化的力量的操纵之下,可能引发严重的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隐性课程有多么重要,显性课程都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大学教育会无所适从。同时也应该看到,几乎所有的显性课程也都有隐性效果。

二、显性、隐性课程教育功能上的互补作用

(一)改进高等教育的评估内容与手段

毫无疑问,高校应将隐性课程作为课程框架的一部分认真加以设计,因为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理当延伸至学校以外的空间,也就是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闲暇时间及其自我形象塑造。

问题在于,既然隐性课程是隐性的,那它的教育效果就很难被真正发掘和了解。研究者们虽然发现了隐性课程的潜在效果,并试图引导高校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但是迄今为止,关于高校课程的评价方式绝不能说已经尽善尽美。我们只能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努力改进高等教育的评估内容与手段,以减少显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同时彰显隐性课程的教育效果。

(二)发挥显性、隐性课程的合力教育作用

相对于显性课程的课堂授受模式,我们可以把隐形课程称之为“无课堂”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开放的一种教育模式。隐性课程是潜藏着的教育因素,它主要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发挥作用,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化为品格与言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显性、隐性课程的有效衔接途径

(一)从软件上衔接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既是学校决策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具有强烈的教育性和巨大的感染力。教师在校期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其政治态度、思想方法和教学风格都对学生有着无声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教师理应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绝好的潜在教材,带给学生的是积极的正面影响。

2.加强教材改革

教材的建设不应再局限于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对学校范围内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所有文化要素有目的的改造、创造、设计和控制。换言之,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设计隐性课程,据此进行教材改革。同时开发人文学、管理学、文体等课程让学生选修,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知识面,以促进其个性发展。

3.加强班风校风建设

良好的班风是好的校风的根基,而校风是班风的集合。良好的班风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良好的班风校风所创设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可通过教室闭路电视、互联网络、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借助学生社团、业余党校等机构,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培养优良的学风。

(二)从硬件上衔接

1.从课程设置上衔接

大学课程不仅包括理性内容,也包括情感、动机、态度等非理性内容,而教师也是由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既要发展学生的理性,也要发展学生的非理性,实现教育的完整性。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互相协调统一,改变那种单纯以知识和能力为目标的设置模式,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结构三位一体的课程设置模式。

2.从校园整体布局上衔接

高校校园在整体布局上应努力营造出催人向上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无论是校园建筑还是教学设施,都应合理布局、精心配置,力求体现出学校或专业独有的特色,正面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智发展。高校校园向人们展示的应当是: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激情洋溢的人生追求,真挚互动的师生情谊,科学文化的学习平台,启迪智慧的名师教诲,拓展能力的宽广空间,铸造品行的钢铁熔炉,走向成功的坚实阶梯,导引人生的指路明灯。

3.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设计和优化

隐性课程虽然是隐藏的、潜在的,但也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去开发、设计并加以优化,以便发挥出与显性课程的互补作用。隐性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到显性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等,配合显性课程以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高校可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设计并优化隐性课程。关键是要协调各种教育因素,使之成为一个“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生态系统。

(三)充分体现显性课程的隐性价值

1.教材建设应体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理论课的教材选择上,首先,根据上一学年的学生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反馈效果来更新教材内容,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教师在授课时应秉承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学习到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编写体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学科专用教材。

2.课堂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建立“情景与互动式”教学平台,建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其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要敢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在“做中学”、“玩中学”、“动中学”,在互相配合中增强合作意识。只有将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完美地融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充分体现显性课程的隐性价值。

3.夯实实践教学环节,提高隐性教育实效

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岗前隐性教育。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并践行专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学习如何制订工作计划、如何的活动等。实习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对所在企业、岗位的文化内涵有所感悟,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努力方向,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习,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也增强了劳动观念,磨炼了意志品质,树立了勤奋敬业的理念。这就达到了隐性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解北茂,张宏政.隐性课程的特点、功能及优化[J].山东教育科研,1998(1):19.

[2]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4-36.

[3]李先国,李忆华.浅析学校隐性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5(6):39.

上一篇: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下一篇:基于构件的网构软件组装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