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化十年研究述评

时间:2022-06-30 11:01:46

国内市场化十年研究述评

内容提要:在借鉴国外市场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以国家整体为对象的市场化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从1992年以来,国内市场化研究经历了“理论界定与框架初构、实证测度与制度改进、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提供佐证”三个阶段。改革实践需要市场化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市场化研究的自身演进又需要契合改革实践。区域转轨进而区域市场化正是适应这种契合的理论命题。

关键词:研究阶段;区域转轨;区域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21-02

1.研究阶段总结

市场化研究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成熟。美国传统基金会、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的自由化研究成果为各国市场化研究者所推崇并广泛应用。尽管有学者主张中国的市场化研究应以自由化研究为主旨[1],但由于中国特殊的转轨改革,国内市场化研究从一开始就有别于以自由化为主旨的研究,而是与转轨改革联系在一起。因此,国内市场化研究具有双重工具理性,它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计程计价器,另一方面是判断转轨进程的一个尺度。国内市场化研究从1992年开始以来,横向的研究领域与纵向的时间进程相结合,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理论界定与框架初构阶段

对市场化的理论界定,主要包括市场化的概念、内涵、类型、条件、形式、动力、研究方法、测度指标体系等,盛洪、卢中原、胡鞍钢、贾明德等的研究成果是该阶段的代表性文献。

1992年11月,中国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久,盛洪即开始了对市场化的研究。在对市场化进行理论解释的基础上,从政府与市场的功能与边界分析出发,界定了市场化的条件、限度与形式[2]。该文虽是对一般意义上市场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界定,但对国内学者从理论上认识市场化有重要启示意义,从而开启了国内的市场化研究。1993年,卢中原、胡鞍钢首次运用市场化指数对市场化与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3]。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粗线条的测度指标体系,首次对国内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测度。虽然其测度结果过于乐观,说明指标的设置尚不尽合理,但其研究开了市场化测度的先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贾明德对市场化诸多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理论研究。研究者从东西方市场化道路的比较分析出发,对中国市场化的动力、类型、方式、道路等进行了理论总结,提出了“中国市场化的东方道路”这一命题并进行了阐述。

上述研究不仅对中国市场化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界定,而且也确立了我国市场化研究的理论框架雏形,为以后的市场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属国内市场化研究的第一个阶段。

1.2实证测度与制度改进阶段

通过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进行实证测度,以测度过程和结果为依据进行分析,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国家进行体制比较,探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缺陷并加以改进,是该阶段研究的主体。陈宗胜、樊纲、顾海兵等的研究成果是该阶段的代表性文献。陈宗胜等依据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运用相关数据对中国经济体制总体市场化进程、经济体制各构成部分的市场化进程、经济中主要产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测度。依据对测度结果的分析,找出了各该研究对象在实践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并提出了改进建议[4]。其研究成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被光称为近年来市场化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其研究“具有一定开创性,不仅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5]。在陈宗胜等进行市场化绝对值测度的基础上,樊纲等联合全国各省、区、市30多位专家进行了“中国各地区2001年市场化进程”课题研究。该研究运用各地区各阶段相对指数对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进行了测度,排列了各省、市、自治区市场化进程的相对序列。此前,樊纲、王小鲁等还就中国2000年市场化指数进行过专门研究[6]。在测度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政策的形成及其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上述研究中前者采用的是市场化绝对数值测度法,后者采用的是市场化相对指数测度法,分别代表了近年来我国市场化测度的两种方法。在市场化测度结果的判断方面,顾海兵根据国际通用判定标准,依据中国实际,提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体系[7]。

1.3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佐证阶段

适应加入WTO后国家及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的需要,为中国及其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提供学理依据,是该阶段研究的主旨。2002年,李晓西等接受原外经贸部委托,借鉴国外权威机构的研究方法,立足中国市场构成及演进的特点,对中国市场化发展程度进行了测度,得出“中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结论[8]。因其成果被学术界及政府相关部门广泛采纳,作为中国回应反倾销诉讼的学理依据,所以,其研究所具有的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

2.区域市场化:一个研究趋势

从最终趋势来说,转轨完成后,国内市场化研究的主旨无疑应是自由化。但中国的转轨在目前看来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趋势研究的边界仍存在于转轨进程中。因而,既适应改革实践需要,又能充分发挥理论指归功能的理论命题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市场化研究的必然趋势。

2.1区域转轨:一个新的理论命题

在全球存在二十多个转轨国家的情势下,国家转轨是理论视野之内的当然命题。然而,对一个转轨国家,尤其如中国内部的区域而言,是否存在转轨任务抑或转轨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呢?或者说,提出区域转轨这一命题在理论上是否成立?这是一个转轨经济学的新命题。本文认为,这一命题是成立的,成立的依据与意义在于:(1)当前,中国经济形态表现为典型的“非平衡转轨经济”[9]。国家是由区域构成的,国家的转轨进程亦是由不同区域的转轨进程构成的。(2)国家的转轨是宏观意义的、体制的转轨,而区域转轨更多是中微观意义的、市场主体意识及行为方式的转轨。由于客观的区位资源因素及主观的政策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但反映区域转轨进程的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在于区域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及行为方式适应市场化的程度。因此,国家转轨主要取决于制度建设力,而区域转轨主要取决于制度实施力、制度促进力。(3)国家与区域(政府)均是制度供给组织。此前的转轨过程中,区域倾斜政策对区域差距的形成产生了较大作用,国家(中央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主导性角色。加入WTO后,政策倾斜将由区域转向产业进而转向阶层,在经济发展中,区域政府将更多地扮演主导性角色。区域政府主导性的凸现使区域转轨成为一个更显见的理论命题。(4)转轨进程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中国二十多年的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不同区域均体现出一定的制度变迁特色。区域转轨命题的提出与研究,可为不同区域探寻制度变迁路径,调整制度变迁走向提供依据。

正是区域转轨这一命题的成立,为区域市场化研究提供了前提。区域市场化研究的工具理性因而体现在四个方面:(1)以区域市场化程度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程度;(2)以区域市场化程度反映区域转轨进程;(3)通过市场化研究探索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转轨进程之间的关系;(4)为区域间制度变迁提供借鉴、依据。

2.2市场化研究的必然走向

对国内十数年来市场化研究的文献回溯表明,以国家整体作为对象的市场化研究在我国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市场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测度框架,在一定意义上发挥了市场化研究的理论指归功能,但是,面对国内日益严重的区域经济问题和加入WTO后区域发展的新态势,国内学者并未根据区域的中微观特点进行市场化研究。至于根据国内不同区域的类型、性质,运用制度范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制度改进策略者更是少见。一些研究虽涉及了对区域市场化的零星研究,但研究的体系、方法仍是与国家市场化相同的。如在市场化测度中,一些学者用国家市场化测度指标与方法对区域的市场化程度进行测度。因测度对象的层次、性质迥异,其结果的客观性自然值得怀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天则研究所2000年3月12日召开的“关于省区市场化的测度”研讨会上,众多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我国省区之间的市场化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省区制度变迁的不平衡性既源于中央政府的策略性考虑,也来源于地方各级政府改革推进努力程度的不同”。“对此进行客观的评价,显然有益于我国的改革实践。”[10]这一认识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改革实践对区域市场化研究的需要,从而进一步说明,当国家整体的体制转轨进入既定轨道后,区域的转轨便成为了改革的中心议题,而区域市场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成为了市场化研究的必然走向。

3.结语:区域市场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在区域转轨进而区域市场化这一理论命题成立的前提下,区域市场化研究应着重考虑以下一些重要的问题:

3.1立足市场化研究既有成果,厘清国家与区域在制度安排、实施与变迁中的性质与特点

国家对制度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宏观制度建设力,而区域对制度的影响与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区域所具有的制度实施力与促进力方面。这一特点是区域市场化有别于国家市场化的根本之处,决定着区域市场化研究的方向。

3.2构建区域市场化理论体系

根据国家市场化在各个方面所表现的特征,构建区域市场化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区域市场化的主体、动力、条件、方式,道路等。

3.3指标设置与实证测度

指标设置应以区域市场化的性质与特点为基础。与国家市场化相比,除设置反映经济一般特点的基础指标外,应重点设置反映区域市场主体市场意识与行为方式的指标。同时,将区域文化传统、特色经济等作为重要内容在指标体系中加以反映。对区域而言,数据资料的收集相对较国家容易,因此,在测度中更应注重实证调查,以保证数据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应注重不同区域市场化测度过程与结果的比较分析,以探寻相应区域制度安排与实施中的缺陷,从而加以改进。同时,通过区域间比较,了解区域转轨进程,进而对区域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这是区域市场化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5]光,赵农.市场化及其测度――兼评.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J].经济研究,2000,(10):73-77.

[2]盛洪.市场化的条件、限度和形式[J].经济研究,1992,(11):71-79.

[3]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3,(12):49-55.

[4]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樊纲,王小鲁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9-18.

[7]顾海兵.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展望[J].改革,2000,(5):29-32.

[8]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9]吕炜.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4):4-17.

[10]赵农.天则会议纪要.载关于市场化测度若干问题的看法[DB/0L]http:www.unirule.org.cn/.2003.4.28/2005.1.20

[作者简介]刘澈元(1971-),男,甘肃古浪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河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转轨经济与区域经济规划。

[收稿日期]2007-01-6

上一篇:甘肃省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构建 下一篇:基于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视角的我国城市贫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