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研究

时间:2022-07-28 11:27:20

甘肃省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甘肃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找出城镇体系结构和区域特征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影响等方面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城镇体系结构优化、调整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城镇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101-04

甘肃省位于我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地貌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共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武威、庆阳、平凉、张掖、酒泉、定西、陇南12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共有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8个市辖区。2004年底,全省总人口2 618.78万人,非农业人口749.32万人,占总人口的28.61%。

1.甘肃省城镇体系结构现状

1.1 等级规模结构

根据国家建设部制定的我国城镇分类标准,综合考虑各城镇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人口规模等相关因素,将全省城镇等级划分为:省域综合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级市和县城、片区中心镇。2004年末,全省有省域综合性城市1座,地区性中心城市13座,县级市和县城65座,建制镇393座。

根据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的城市首位律,可计算出甘肃省城市首位指数,一般认为城市首位指数应该包括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S2=P1/P2=167.43/56.69=2.95

S4=P1/(P2+P3+P4)

=167.43/(56.69+29.4+20.35)

=1.57

S11=2P1/(P2+P3+P4+P5+P6+P7+P8+P9+P10+P11)

=2*167.43/(56.69+29.4+14.73+15.08+14.67+20.35+17.24+11.46+14.78+9.11)

=1.65

式中:Pn表示按人口规模排在第n位的城市非农业人口数,n=1,2,3…11。按照城市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为1,而2城市指数为2,但甘肃省城市规模的首位指数远大于这个标准,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城镇体系等级结构[1]。省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数量结构呈“金字塔”型,各等级规模的城镇数量比为1∶1∶2∶6∶29(表1)。初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建制镇、一般镇组成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目前,城镇人口主要集中于特大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74.05%。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镇人口只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25.95%(表1)。大中城市的集聚作用大于扩散作用,处于集聚增长阶段,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1.2职能结构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很多,有一般描述法、统计描述法、统计分析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法和多变量分析法[2]。由于被分析的主要城镇数量多,职能结构复杂,本文采用综合分类法对甘肃城镇的职能作大致分类,主要分为四种类型。①综合性中心城市,即兰州市。是全省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是甘肃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具有甘肃省综合性中心城市的职能。②地区性中心城市,共有13座,包括天水、白银、酒泉、嘉峪关、敦煌、武威、金昌、张掖、平凉、庆阳、定西、武都、临夏、合作,是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担负着上承兰州市辐射,向下辐射物资、信息、资金、技术的作用,是地区性各项事业的组织中心和管理中心。由于各地区自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城镇职能分工。③县级市和县城中心城镇,全省此类城镇65座,包括县级市敦煌、玉门。这些城镇是县(县级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县域经济强有力的增长点,是全县政治、经济最直接的参与者。④片区中心城镇,指全省以上三类之外的城镇。这些城镇因各自条件不同而兴起,是全省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区域性中心。除少量城镇形成特色职能分工外,大部分城镇基本上只是农村农产品贸易的集散地[3]。

1.3空间结构

甘肃省城镇空间分布有其显著特征,是典型的单“极核”结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城镇沿交通线呈相对密集的带状分布,联系方式以交通网络为主。陇海―兰新铁路沿线是甘肃省最密集、在西北有一定影响的城镇带,沿线分布有兰州、天水、定西、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嘉峪关等城镇,据初步估计该铁路沿线分布着全省大约1/2的城镇;312国道沿线分布有泾川、平凉、静宁、会宁、定西、兰州等城镇;109国道是连接兰州和银川的重要纽带,沿线分布有白银、靖远等城镇;213国道沿线分布有永靖、东乡、临夏、合作、碌曲等城镇;212国道沿线分布有临洮、岷县、武都、文县、宕昌等城镇;211国道沿线分布有环县、庆城、合水、宁县等城镇。②空间分布大多具有水源和资源指向性特点。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甘肃省的城镇只能在水资源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容易发展的河谷盆地、绿洲地区呈稀疏线性点状分布。如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多分布在黄河、渭河、泾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河流谷地和盆地;河西走廊地区的城镇多分布在三大内陆水系(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绿洲中心地区[1]。另外,白银、金昌、嘉峪关、玉门、华亭、庆阳等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依赖性较强,资源型城镇在甘肃经济中占有突出的地位。③城镇空间结构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甘肃经济的区域差异使城镇体系结构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陇东、河西、甘南、陇南处于城镇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城镇总体数量少,规模小,分布呈离散状,城镇之间联系不紧密,是一种低级的、均衡的城镇空间结构。陇中地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处在城镇体系发展的中级阶段,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作用日渐明显,城镇密度大,联系加强,分工明显,城镇基础设施较完善,已经呈现出区域城镇网络的雏形。④区域城镇已初步形成以各级城镇为中心,各级交通网络为轴线的点轴系统。

2.城镇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综上分析,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基本协调,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双重落后的特点。城镇体系表现出中心城市的能级较低、城镇体系发育不全、结构不合理、城镇职能单一、城镇密度差异较大、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

2.1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大中城市规模偏小

受本身自然条件和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甘肃省城镇人口规模等级序列呈典型的首位分布,2004年城市首位度达2.8。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数量比为1∶1∶2∶6,目前全省的城镇体系中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另外小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也偏小。2004年末,全省有12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456个建制镇,而1998年,有 5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8个县辖区,193个建制镇。从以上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到,甘肃省地级市的数量增加了,而且幅度比较大,建制镇的数量在近几年也大幅度地增加,但县级市却比1998年少了5个,体现出了甘肃城镇结构体系的不合理性。

2.2 城镇职能结构仍处于比较单一的低层次发展阶段,缺少有序的分工协作

区域内绝大多数城镇职能以综合型、工商型为主,职能趋同性较明显,专业化城镇数量不多,分工不尽明确。同时,各大中城市以内向型行政商贸为主,缺乏外向型工商职能,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部门,仅服务于所辖地区,未能开拓新领域,限制了自身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大多数县城及建制镇,主要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腹地多是农业经济区域,无法有效地促进城镇职能的多样化发展。大多数县城及建制镇的工业尚未成型,有工业的规模也很小,竞争力也很有限,综合职能很弱,仅可作为县域的政治、经济、管理和物资的集散中心。

2.3城镇密度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衡

由于受自然、社会经济及历史条件的制约,甘肃省城镇密度空间差异较大[1](图1)。城镇密度最小的是酒泉,为2个/万平方千米,较低的地区还有甘南(4个/万平方千米)、张掖(7个/万平方千米)、金昌(9个/万平方千米)、白银(9个/万平方千米),密度比较大的地区有:兰州(31个/万平方千米)、天水(33个/万平方千米)、平凉(30个/万平方千米)、定西(30个/万平方千米)、临夏(56个/万平方千米)。密度最大的临夏是密度最小的酒泉的18倍,由此可见,甘肃省城镇密度空间分布差异巨大。

图1甘肃省分地区城镇空间密度图

2.4 城镇空间网络系统发展落后,城镇间缺乏紧密联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甘肃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各级城镇为点,陇海―兰新铁路和各等级公路交通网为线的城镇空间网络系统,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受本身的自然、历史等条件的影响,甘肃省的城镇空间网络系统发展比较落后。首先是交通运输网规模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运输体系尚未形成,结构矛盾突出,公路等级低、质量差,高速公路偏少,铁路路网密度低,运力明显不足。第二,现有的交通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交通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邮政业务仍停留在传统业务上,对物流、电子邮政等新领域的新业务发展较少。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各城镇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减缓了城镇的发展速度,制约了区域城镇的协调发展。

3.城镇体系结构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1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城镇体系的结构[4]。由于受自然、历史等因素的制约,甘肃省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经济总量规模较小,2004年全省GDP1 558.93亿元,财政收入215.86亿元。由于财政紧张,再加上缺乏稳定的良性融资渠道,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城镇建设速度缓慢,反过来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形成恶性循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以兰州市为核心的陇中经济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分布较为密集、规模较大,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经济比较落后的陇东、陇南等地区,城镇数量相对较少、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低、速度较慢。

根据资料收集与数量化的可能性以及各地区的可比性,选择了(人口密度、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因子与城镇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试图对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解释[2]。结果如下。

表2告诉我们,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密度关系较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538和0.460。这两项指标代表了本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进而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非农业人口占的比重越大,城镇数量越多,城镇密度越大。工农业总产值与城镇密度的相关性不明显,这主要与甘肃各地区工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制约有较大关系。

3.2自然条件的制约

自然条件对甘肃省的城镇发展影响巨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导致大部分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明显,发展缓慢。耕地稀少,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困难,进而影响城镇的发展;降水较少,导致全省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使得水资源成为农业和大多数城镇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境内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丰富,矿产资源型城镇较多,给城镇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城镇职能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为以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新的难题。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地区性差异较大。自然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人口多,人口密度大。相反,西部地区大多自然条件较差,土地辽阔,人口稀少,虽然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但城镇人口的绝对数却比较少,城镇数量不多,因此城镇密度较低。表2中,人口密度与城镇密度的相关性最显著,相关系数为0.898,说明受自然条件制约的人口数量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3.3 相关政策的影响

建国50余年来,国家对甘肃省的相关政策变化较大,这些宏观政策对城镇的发展速度、空间布局等影响巨大。1949~1957年,国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在兰州、白银等地布局了16个,这些新建项目或内迁企业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城镇的发展。设市城市由1座增加到9座,建制镇数量大幅增加,城镇人口增加迅速;1958~1977年,受国家压缩城镇数量的政策和的影响,甘肃省城镇化停滞不前,建制镇数量减少;1978~2000年,虽然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甘肃省一些城市得到了恢复,新兴建制镇数量增加。但由于国家实施“两个大局”战略,许多政策都向东南沿海倾斜。因此,中西部发展速度严重下降,城镇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东部;2001年至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西部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力度,甘肃省的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发展速度加快。

3.4历史条件的影响

特殊的历史对甘肃城镇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城镇发展历史悠久,大规模的发展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部分城镇处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接壤地带,民族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较多,使得城镇各具特色;社会稳定性差,是民族战争的爆发地,部分城镇是从驻军的兵营发展起来的。因此,城镇规模较小,通常集中在很小的区域,尤其是河西诸郡大部分是在沙漠的绿洲上发展起来的,腹地有限。

4.城镇体系结构的调整对策

4.1构建合理的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实施乡镇撤并,适当扩大城镇等级规模

针对甘肃目前城镇的发展状况,城镇等级规模需适当扩大,需要构建合理的规模等级结构。考虑整个甘肃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趋势,对于特大城市兰州市,应重点促使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保持和提高在西北乃至全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应将白银、武威、张掖发展成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将平凉、嘉峪关、酒泉、庆阳、定西、金昌、临夏、武都和临洮等9个市发展为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应考虑增加华亭、庆城、成县、甘谷、榆中等为小城市;在建制镇中重点加强县城及重点集镇的发展。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中心镇五级城市体系。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甘肃省不具备发展特大型城市的条件,因此,应将中小城市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已经或有可能连成一片的乡镇,可以充分发挥各类设施的功能,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规模效益[4]。

4.2.增强中心城市的职能作用,提高大中城市专业化程度,推动小城市、县城、中心镇职能专业化、特色化

强化兰州市中心城市的职能作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其对腹地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其城市职能结构高度;积极发展有潜力、条件好的大中城市,提高其专业化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其作为地区性中心的生产、集散、管理、服务等功能;加强小城市、县域中心城镇的特色建设,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扩大小城镇人口和经济集聚规模,使其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确立小城镇的农村中心地功能[4]。

4.3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甘肃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调整应从总体上体现中心积聚,轴线拓展,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快速交通、经济走廊为发展主轴线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具体的城镇空间布局是:以兰州都市圈为核心,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主轴,陇东和南部(甘南、陇南)两翼点状发展的“一心一轴两翼”的布局结构(图2)。“一心”指继续发展特大城市兰州和构建以兰州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一轴”指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城镇发展带。依托该主轴规划有两条次级发展轴:第一条,以国道109-212一线为一条城镇发展次轴;第二条,以212―312一线为另一条城镇发展次轴。“两翼”:依托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城镇发展轴,由兰州都市圈放射状向四周延伸,分别带动以平凉、庆阳为重点城市的陇东城镇点状发展区,以合作、武都、成县为重点城市的甘肃南部城镇点状发展区。

4.4走多元化城镇发展道路

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历史条件、经济实力的差异决定了全省各地不可能走同样的发展道路,不可能采用同一个发展模式[5]。唯一可行的就是各地根据自身的条件走适合自己发展、有自己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走多元化城镇发展道路。根据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大小,以及甘肃省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城市基础的地区差异性和联系性,将全省划分为陇中、河西、陇南、陇东和甘南民族地区五个经济区。

图2甘肃省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优化图

4.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针对基础设施现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使其由制约城镇发展的瓶颈变成促进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建成与“一心一轴两翼”的城镇空间格局相协调的路网结构,形成以公路、铁路为骨架,航空为辅,覆盖全省、连通全国的综合交通网络;构筑以兰州、酒泉―嘉峪关、天水、武威和平凉为重点的交通枢纽体系,使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成为交通运输网络节点;加强城市建设和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大力推进城市绿化,改善城市景观面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加快城镇管网改造、更新改造城市输配水管网、城市排污系统、输变电系统和天然气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改善市政工程设施条件;加快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电话信号的覆盖面;加强城镇之间的空间联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带动和促进城镇体系的发展。

基金项目:甘肃省软科学重大项目(4RS054-A65-111)

参考文献:

[1]岳文泽,徐建华,颉耀文.甘肃省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模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16―20.

[2]徐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89―190.

[3]刘晓春,李志刚.平凉地区城镇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2,9(3):53―56.

[4]罗俊彦,徐海贤.跨世纪常德市市域城镇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05―108.

[5]余建华.南通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4):311―316.

[作者简介]石培基(1961-),男,甘肃临洮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6-10-12

上一篇:甘肃与浙江区际经济合作的博弈分析 下一篇:甘肃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