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两省“两型社会”战略协调发展思考

时间:2022-06-30 06:30:28

中部两省“两型社会”战略协调发展思考

[摘 要]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该试验区重点在于找准战略定位,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 区域战略 国际分工 协调发展

国务院2007年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简称“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这里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长株潭是长沙、株洲、湘潭的简称,是湖南省经济的重心所在。“选择“两型社会”作为新综改试点,可以破解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等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来实现体制机制的整体创新,其改革试验具有全局影响和意义。

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实验区面临的新形势

国家批复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实验区是在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发生趋势性变化下的情况下做出的英明决策。主要是东南部沿海地区已逐步发展起来,东北三省地区的扶持政策已初见成效,西部开发已进入战略攻坚阶段。从国际上看,西方经济这只“垄断的资本主义”经过改良后工业社会发展有了新的起色。20世纪亚洲、太平洋地区与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产业对接相当成功。虽然出现了东亚“金融危机”,但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控下,又出现了环太平洋东部、东亚经济持续发展的起色。而同时期欧美与太平洋经济产业链的产业由产业链的中端(生产)向上端(研究与开发)转移,基本完成了产业链的蜕变。而我国在承接产业链中端(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了拼资源、拼环境的趋势。因此,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产业链由物资有形经济向非物质的无形经济(研究与开发)转移。而中端产业链生产这一环节被挤到利润的最低层级,而牺牲环境与资源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我国从加入WTO后的已有过渡期的结束,中部地区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在新的游戏规则下面,我国的商业模式发生了由国内主导向被国际大型产业化集团主导的变化。如果没有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我国中西部对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断)将面临难以弥补的战略失误。而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付出了牺牲环境的惨重代价。

二、“两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定位探讨

“战略定位”是由杰克特劳彻于1969年提出来的,当时是基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的决策的核心问题,而“两型社会”实验区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定位,对两省区的试验联合体的长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两型社会”的战略定位要从1978年的南方特区的实验中跳出来,解决一些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如武汉如何扮演在湖北的龙头角色,长株潭城市群如何实实在在的联合在一起。这就要思考以武汉城市圈的钢铁、汽车、化工、电子为主业重组。长株潭城市群以机械、有色制造冶炼、服装和现代农产品深加工进行重组。以大物流业为龙头的中部商业服务基地。以文化教育产业成为拔尖人才的培育基地。全面增强“两型”社会作为国内中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对接。部分高精尖产业与全球化经济对接的接合部、转换桥的承接――辐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两省乃至中部相关地区由被动接受国内产业分工,与被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到主动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分工,与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与资源合理分配的竞争力。力争在5年~10年内建成颇具规模效应,经济实力最旺盛的实验区域经济体。

这一战略定位要求:湖北、湖南的决策层在进一步巩固其原有产业与资源的同时,要优化并有超前呼应国内国际产业分工的渐变与突变的有利时机与趋势,发挥承接东西部产业,领导中西部产业分工与信息化的大演变。合理的在国内、国际产业经济与资源的大循环中,捕捉商业经济发展的战机,实现几大战略转变:

由传统密集型工业经济向现代化视野的集约型产业经济过度转变;

由区域的制约因素实现途径向地区共同发展的愿望出发转变;

由注重增量和提高存量向体制、机制创新转变;

由重视大型企业集团向跨省、跨区(境)连锁联盟转变;

由注重本地资金向境内外资本市场转变;

由政策主导的粗放式开放战略向资源配置最优化战略转变;

由被动式接受产业分工向主动参与国际化产业分工转变;

由生产型产业功能向创新服务型功能转变。

因此,我们这个“两型社会”的战略思维要站在后工业化经济与产业战略转变:这种战略的转移将在下一个10年、20年甚至更长久的范围内,促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两省实验区战略定位应包括:一是广义的思维战略空间定位,从决策层的思考上要加强两省区高管阶层的合作、沟通,定期的分析会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制以来,两湖地区定位是农业大省、工业稳步发展战略,基本上少有参与国内国际的产业分工。而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国内本区域的农业化优势正在逐步的略化;二是时间上的战略定位,两省的不合理竞争一直在延续,如何在时间上更好布局两型社会的发展空间值得实验区的管理层的高度关注与预测。特别是面对全球的产业经济、服务经济、知识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瞻性;三是功能定位,从本身各自为战的区域经济和两省经济产业功能的联合体进化,特别新经济、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合理分工与资源的调配,以实验区的经济一体化来布局大工业、大农业。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为基础,形成两省区的龙头产业并带头整个中西部地区自主研发产业能力,服务示范先导能力、制度创新的领袖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桂全:广东区域经济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徐康宁 王 剑: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上一篇:中部地区环境建设水平与治理能力比较分析 下一篇:我国区域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