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简要分析

时间:2022-10-03 03:03:50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简要分析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大潮正汹涌而来,因此,探讨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合理转移,对于缩短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转移的背景

(一)国际产业转移持续推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在全球产业调整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一些产业呈现“挤出效应”,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沿海地区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压力促使产业加快转移

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导致集聚不经济效应,产能过剩带来恶性竞争与行业利润率下降,能源和资源消耗巨大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外贸依存度偏高,贸易摩擦日益严重。同时人民币有较快升值的趋势,劳工成本也不断提高,这些因素对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向外转移,以腾出空间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三)中部地区的发展需要产业转移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部地区已形成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依托的“中三角”。“中三角”地区的发展急需规划合理、理念超前的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在中部地区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在这一轮的产业转移大潮中,中部地区无论是在硬件资源还是在软件环境上,都占有一定优势。

(一)区位交通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部地区北部与北京、河北等接壤,紧靠以京津唐工业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南部与福建、广东等省接壤,紧靠珠江三角洲;东部与山东、浙江、江苏等省接壤,紧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中心上海;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战略大转移中,中部地区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梁和纽带。

(二)资源优势

在自然资源优势方面,中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拥有三峡、小浪底、葛洲坝、三门峡等4大水电站,大同、宁武、西山、霍西、沁水、河东、淮北、淮南等8大煤田。矿产资源种类齐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和输出基地。而在人力资源优势方面,中部不仅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还拥有大量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能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三)产业优势

在农业优势方面,中部地区不管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其产量都占有很大比重,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中部地区的农业优势是产业转移的重要砝码。而在工业优势方面,中部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吸引区外投资方面仍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并且工业发展各有各的特色,已经形成了以冶金、汽车、机械电子、能源、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承接东部地区和国外的产业转移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四)市场和政策优势

在市场优势方面,占领市场是企业跨地区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中部地区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使得在一定范围内能形成更大的生产能力,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在政策优势方面,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此战略实施后,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成立了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中部地区部分城市参照执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部分县市参照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相继投入巨资,加快中部六省交通、通讯、能源及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协同发展的区域政策

受“行政区经济”惯性思维的影响,中部6省政府各自为政,谋求各自领域的发展,从自身条件出发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如湖南力图抓住泛珠三角区区域合作的大机遇,融入泛珠三角洲地区;安徽、湖北提出“经济向东”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忽略了整个中部地区资源的整合,缺乏协同发展意识和整体统筹安排思路,甚至一些地方政策加剧了区域内部的无序竞争,各地为承接产业你争我夺,生产要素效应最大化难以实现。

(二)缺乏结合自身特色的选择性招商

承接产业的实质是招商引资,中部各省招商引资过程中,由于缺乏招商的产业规划、欠缺长远发展考虑,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盲目性招商、被动性招商趋势。招商引资未能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优势,致使产业结构具有同质性,产业生态系统缺失,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难以实现。

(三)外部竞争压力加剧,政策优惠弱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部相对于西部和亚非其他国家生产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已没有那么明显,加之其他国家和地区竞相出台优惠政策,传统的税收、征地、信贷支持、简化投资程序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弱化,优惠政策吸引投资难以持续。同时,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相对较少,缺少像沪宁杭、珠江三角洲那样的特大型城市群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中部城市群功能,使其成为区域产业承接中心

中部地区有一些产业条件较好和产业联系度高的城市群,可在这些地方进行集中投资和重点开发,将其培育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要加强武汉城市群、皖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在这些地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群、新兴能源产业群、化工产业群汽车产业群、高技术产业群等,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转移创造良好的配套环境。目前,商务部已授予南昌、赣州、武汉、焦作、合肥、太原等九座中部城市为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已获批并启动建设,中部应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把中部城市群建成区域产业承接中心,并作为增长极最终带动中部崛起。

(二)加强中部区域制度创新,疏通区域产业转移通道

中部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制度创新不足,与东部存在较大的制度落差,建立一套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规范对吸引东部的产业转移是至关重要的。中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减少审批手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培育各种形式的非公经济,积极推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和鼓励东部各类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和并购等方式参与中部的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多元化,建立规范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中部六省政府合作,打破区域市场割据,探索建立区域产业转移工业园,完善交通、物流、通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优良环境和便捷服务,降低产业转移的物流成本与商务成本。

(三)选准目标产业承接,防范和减少区域产业转移风险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必须考虑区域比较优势,但中部地区如果只从资源比较优势出发,盲目承接一些资源依赖型产业,低水平重复引进低端产业,而忽视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就有可能形成技术路径依赖,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贫困化增长,甚至沦为东部高污染产业的“环境避难所”。为避免这些风险,一是引进外部资本与先进的开发技术和加工工艺,改进中部的传统产业,深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业、能源化工产业和矿产资源的集约开发与利用,提高中部传统产业的附加值。二是要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等良好的初始条件,抓住东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向内地扩张性转移的机遇,跳跃性承接东部电子设备制造、新兴能源和交通设备制造等高端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增强对产业转移的科技支撑,促进技术吸收和技术创新,形成一个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使企业家成为创新型群体,促进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

综上所述,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质性的推进,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加强。然而,通过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之路仍在探索之中,实践证明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无选择承接道路是行不通的。要以超常规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率先对接国际经济,就应该有选择的承接产业转移,这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上一篇:潮人创业,乐在其中 下一篇:品牌展会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