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部金融产业竞争力探析

时间:2022-03-19 09:23:45

提升中部金融产业竞争力探析

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发展,金融产业竞争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金融产业的竞争力,将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率提高。

中部崛起,金融先行。“十一五”期间,应该把提升地区金融产业竞争力提上重要日程,这是新时期中部崛起的关键,也是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中部六省金融经济成长态势

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拥有3.61亿人口,占全国28.1%,是传统农业大区、劳动力富集区和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出地区。2004年底,中央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各省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虽然中部6省2005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未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有4个省份人均GDP已过万亿,分别为山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表明中部经济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增长潜力。当然与北京(45444元/人)、广东(24435元/人)、江苏(24560元/人)、山东(20096元/人)、上海(51474元/人)和浙江(27703元/人)这些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中部六省的进出口额平均为40.7亿元,而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该项指标的值分别为308.6590、2381.5883、1229.6671、461.2289、907.1752和768.0245亿元,省均进出口额达到1009.3905亿元,约为中部省区的25倍;从实际利用外资数量上来看,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达到35.3、123.64、131.80、110.1、68.5和77.2亿美元,省均91.09亿美元,高于中部6省的均值15.23亿美元。可见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步伐还相当滞后,还未能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没有真正融入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当中。

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来看,中部省份的均值为3602.3亿元,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该项指标的值分别为6122.4、16193.4、8863.1、7721.5、6116.1、7364.1亿元,均值为8730.1亿元,虽然总体说来,中部省份仍然落后于东部领先省份,但是河南省该指标数值显然远远高于中部其他省份,达到5607.3亿元,显示其私人储蓄充足,而私人储蓄是资本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部地区股票交易不够活跃,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股票交易额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1.4%、2.16%、1.57%、1.84%、3.56%、1.81%,中部6省的证券交易总额只占全国交易额的12.34%,而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这6个东部省份的股票交易额分别占全国比例的10.46%、14.20%、5.54%、5.45%、21.01%和5.60%,交易总额比例高达62.26%。

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中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数目已经大大增加,表明证券市场融资功能有所加强,但是从总量上来看,中部6省的上市公司总量只占全国的16.62%,而东部6省的上市公司总量高达581家,占全国总量的41.62%,其中北京89家、广东85家、江苏90家、山东76家、上海149家、浙江92家。情况大大好于中部省份。

从保费收入情况来看,中部6省2005年省均保费收入138.3亿元,而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的保费收入分别为497.7、499.24、437.34、340.8、333.62和313.3亿元,省均403.7亿元,可见中部地区保险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保险业还有较大的潜力。

从金融机构的各项存贷款数据来看,中部地区普遍存在存差,但是存款的增加并不能完全说明该地区金融发展是否处于良性态势,关键在于这些储蓄能否顺利、正常地转换为投资,从某种程度而言,资本形成和利用的效率比储蓄的单纯增加更能说明一地区金融成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看,2005年中部省份省均固定资产投资2690.9亿元,而东部6省(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该指标均值达到6217.9亿元,这6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827.2、6977.9、8165.4、9307.3、3509.7和6520.1亿元。从资本形成总额来看,中部6省也远不及东部6省,但是中部地区的河南省2005年的资本形成总额高达5019.81亿元,高居中部地区榜首,甚至高于东部的北京和上海。由于近5年来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中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是资本形成总额,这表明河南省在经济建设方面加大了力度,带动了该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如2005年河南省的GDP排名全国第5位,仅次于东部发达省市的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GDP总量占全国的5.35%。

总体而言,中部省区整体发展水平不低,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但是与东部最发达的省份相比,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这符合我国目前基本的经济现实。这是因为中部6省大多是地处内陆的传统农业大省,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收入水平、居民消费和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均存在着农业发展水平低、农业比重大、乡村人口多、国有经济比例过大、中小企业少、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从经济结构看,普遍存在第一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未能快速增长的问题。2005年中部6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为16.05:46.67:37.28,虽然相对于2002年,其第一产业降低了2.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1.35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其第一产业比例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02个百分点,只有第二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从第三产业的构成来看,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金融保险业的产值分别占其三产的7.81%、5.16%、4.93%、5.71%、4.84%和4.67%,而东部6省(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金融保险业占三产的比例分别达到17.57%、7.02%、8.67%、7.89%、14.61%和12.54%,因此,尽管近年来中部6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东部发达省份,但是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金融保险业不仅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就业效应、导向效应和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越来越成为独立的“第四产业”,金融业发展的滞后,必然成为未来时期中部崛起的“瓶颈”。

三、以金融产业的崛起带动中部的和谐发展

金融无论对于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金融体系的重构和区域金融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是今后中部地区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

(1)充分发展商业性金融,解决现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盈利能力低、贷款收息率低、经营效益差等问题。对本土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增资扩股、政策优惠、完善治理结构和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来提升本地金融机构实力,同时积极引进新兴商业银行到中部的大中城市设置分支机构,增强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扩展中间业务,满足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构筑良好的区域信用体系。

(2)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发展,加快资本经营步伐,推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积极筹建和完善不同层级的区域性、地方性的证券交易中心。逐步扩大中部地区每年的股票、债券发行量。积极鼓励企业上市,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的重组发展,建立、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多层次的区域资本市场体系。突出扶持和培育优势产业,重点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以资本市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把握东部率先发展、中部稳步崛起、西部缩小差距的发展原则,分别在东、中、西部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区域保险市场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市场主体稳步增加,服务领域逐步拓宽,风险防范水平不断提高,增强中部地区内部保险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形成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从而为中部崛起和建立中部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4)确立中部金融中心,消除行政分割,实现内部协调、外部开放及和谐双赢。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盘活资金存量,加速资金流量,扩大资金增量,按市场化的原则和规律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逐步实现构建中部地区金融中心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郑州应首先夯实其中原城市群的金融核心地位,中期目标为将郑州逐步构建成为中部3省(河南、安徽和山西)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远期目标是建立以武汉为金融中心的华中金融区和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金融区,打造中部双核金融圈。增强中部地区对周边省区资金的吸纳力,鼓励各地区银行开展异地金融业务,发放异地贷款,建立交易结算、清算金融平台。促进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形成高效的中部金融合作区。

(5)构筑良好的中部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所谓“金融生态环境”,就是金融体系与其“环境条件”――社会各层面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与由此引起的变迁过程,其重要表现是充满活力并稳定发展的金融状态。因此,一个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稳定与金融发展的高度统一。加快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与经济、社会以及金融生态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和谐发展,有助于中部崛起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上一篇:碳减排交易为吉林省加快发展带来的机遇与对策 下一篇:浅议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