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时间:2022-06-30 05:07:49

浅析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一种带有导向性的社会过程,社会动员既是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又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人为动员是一种手段,自发动员是一种结果,结果和手段的双重角色,使得社会动员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化作为主要的一种自发动员形式,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一、城市化与自发社会动员的关系

美国政治学家卡尔•多伊奇认为,社会动员是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发生全面变化的过程,这种全面变化是有方向的,即社会成员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新旧交替。作为经济发展结果的自发动员强调的是“社会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渡期间,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相对于人为社会动员而言,自发动员的过程更具有自我主导性,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股自发主动的力量在实现城市化。

城市化作为自发社会动员的重要方面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人为的设计和推动。它不只是人们居住地的变化,还伴随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变更。作为城市化主体的农民,一方面中心城市郊区农村和区县城周边农村地区直接面临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辐射,或被动或主动地进行着人口和地域的城市化;另一方面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则自发向城市流动,实现职业非农化,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农民悄无声息的进行的城市化,一旦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欲望和进取的信心,发展的积极性被充分的动员起来,自发社会动员便主导了整个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发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通过社会动员,调动广大民的发展积极性,为社会的发展进行力量积蓄和思想准备。城市化的这种动员效果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二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体现了“社会动员既是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又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一)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社会动员是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从个人行为分析,个人追逐利益的积极性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动力,经济增长使个人获得利益的总量和途径增多,调动了个人的发展积极性,于是经济增长导致了自发的社会动员。而以自发动员为主导的城市化则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经济发展使得农民收入增加,获取利益的方式增多,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消费水平得到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随着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转变。作为一种发展动员,经济增长中社会利益总量的扩充为个体社会成员追求利益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经济资源地理上的非均衡分布以及不同区位的差异性,使得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向特定区位集聚,尤其是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动员效果

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城市化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动员效果,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形成它本身的一种自发动员作用,构成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首先,城市化的进程影响了工业化的发展,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和资本、厂商和居民具有向城市集聚的倾向,城市化使农业人口逐渐转向工业,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社会化大生产。其次,城市化实现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解决城市劳动力短缺问题,农民收入也得到提高。此外,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国内的消费需求,解决内需不足。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将增加投资需求,进行城市基础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渐扩展到农村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农民开始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最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有利于节约土地和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关于城市化的动员效果的几点思考

城市化的推进所形成的一股动力有助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在这种以自发动员为主导的农村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中,动员的适度性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社会动员不足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社会动员过度却会造成负面效应”。目前来看,城市化可能引起动员过度的消极后果。民工潮的形成,农民迅速向少数发达地区大规模集聚,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各项制度和政策等方面供给不足,从而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可避免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污染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不断恶化;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脱离,也会给城市造成过大的、难以承受的压力。因此,如何解决大量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以及如何协调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化的推进,经济行为人的自发理性的选择应起主导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引导、适时进行宏观规划。一方面注意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动员效果,另一方面不忽略社会动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对城市的规划要遵循经济规律,适应本地特点,避免盲目求大求广。同时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增加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机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对市域以外的更广大的农村地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杨龙等.发展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海波,陶章华.城市化―经济发展动力源,经济体制改革[J].2001,3

[3]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2002,1

[4]戎建,城市化:主动还是被动?,经济体制改革[J].2006,6

[5]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中山大学学报[J].2000,2

上一篇:扩内需政策需政策绩效审计的监督 下一篇:山东省城镇经济发展现状与劳动者素质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