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细节,聆听作者心声

时间:2022-06-30 12:50:38

摘要:“无论怎样认识哈姆雷特,他必须得是哈姆雷特”。我尝试关注文本细节,用作者的活去诠释他自己,从而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听到作者内心的声音。从《我的叔叔于勒》中,我试着从“透过个人看社会,抓描写析性格,若瑟夫三看于勒”三方面去聆听莫泊桑的声音,了解这位短篇小说巨匠对法国19世纪现状的讽刺,对小市民的同情,对人性的呼唤。

关键词:文本细节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三看于勒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透过个人看社会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上网不难查到,可直接把这样的结论抛给学生,会不会给学生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呢?学生真的可以理解吗?不,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不了解,对于工业革命的认识还仅仅是从历史书上得知。其实,莫泊桑已通过文字,将当时的社会透过菲利普一家真实得描绘了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能把握文本的细节,认真挖掘。

我们很容易读到菲利普夫妇的拮据,我不禁要问“他们的拮据是因为菲利普的懒惰造成的吗?”肯定不是,文中写到“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很晚”“不多”写出了菲利普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他的剩余劳动力被欺榨,这难道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吗?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当时的惯例足以说明于勒现象在当时并不是特例。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穷途末路时所做的美洲发财梦,哪怕是抛弃亲情也在所不惜。而这一切都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真实写照。

在本文中,不仅菲利普夫妇被这种金钱至上的观念扭曲了人性,甚至这个社会也变得病态,千疮百孔。请看“终于有一个看上二姐的人上门来了”“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一个“终于”写出了大家的如释重负,对于二姐夫的人品我们未探究就“赶忙”答应,深怕他反悔,二姐将继续成为家中的负担,人间至真至善的亲情被生活的重担和铜臭给腐蚀了,而二姐夫下决心求婚,也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这样的举动让那本浪漫美好的爱情消失殆尽,我不敢相信二姐夫知道菲利普夫妇苦苦隐瞒的真相时会怎样,又是一个家庭悲剧,唉,人情冷漠至此,都是钱在作怪。船长对于朝夕相处长达一年之久的人居然连姓氏也不知道,甚至称呼他为老流氓,而对前来打听消息的菲利普夫妇使用了敬称“您”恐怕这不是什么绅士风度吧!更多的还是因于勒的衣衫褴褛,而菲利普因参加女儿的蜜月旅行而盛装出行,前后态度迥然不同,难道不是因为钱吗?钱已成了联系人们的唯一杠杆。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找到了文章的背景,读到了小人物的辛酸,也读到了莫泊桑对其憎恶和同情,这就比直接将写作背景告知学生更能引起共鸣。

二、抓描写,析性格

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必依赖于“个性鲜明的语言,穷形尽相的神态,特定场景的行动,细腻传神的心理,恰到好处的侧面”无疑,莫泊桑是语言运用的行家里手。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中“唉,竟”把他们明知于勒未在船上却又满含期待,最后真的没有等到于勒时的失望淋漓尽致得展现于读者面前。对于他们一家偶遇于勒从求证到证实后种种表现更是描写得细致入微。父亲突然间的不安母亲看了后的哆嗦父亲打听后的张皇父亲询问后的狼狈母亲突然间的暴怒全家离去时的沉默,每一次变化都那样真实,引人深思。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则是其致胜的法宝。“苍白,低声,吞吞吐吐,哆嗦,煞白,狼狈,嘟囔,暴怒”等词颇具表现力。他们对于勒不同的称呼更是展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是期待;“小子、家伙、贼、讨饭的”是厌恶。而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于勒是否有钱,他们掉进钱眼无法自拔。“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你,船长。”更是精妙,脸色由苍老变成煞白,可见怀疑被无情证实后的心慌,啊(á)!语气强烈的反问,反应当时内心的排斥与失望,啊(à)!则是要是在现实的残酷打去下得被迫承认,所有期待成空的无力。

克拉丽丝比菲利普更精明,更刻薄。“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在父亲没有任何言语时就根据父亲的神色有了判断,并迅速做出了处理,生动地刻画了克拉丽丝的精明。别叫他们看出来,这里的他们究竟指哪些人呢?应该有他的孩子们、新招的女婿,或许还有船长和于勒吧,总之,无论是谁,这个真相都不能揭穿,这将是个永远的秘密。后文的暴怒,大骂都在情理之中了。

三、若瑟夫三看于勒

若瑟夫作为文章的叙述主体,他既看见了父母的无情与势利,也看到了于勒的窘迫与潦倒,随着我们与于勒关系的水落石出,“我”眼中的于勒也有不同。

“那个衣衫褴褛的年老水手”这是“我”对卖牡蛎的那个陌生人的随意一瞥,贫穷是他给我的直观印象,如果没有后文,估计这样的一个人也没什么值得我关注,毕竟我们也只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小市民,更不可能帮助他了。

“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腔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这是我从父母的谈话中得知他可能是我的叔叔时对他的端详,端详是仔细地看,侧重看清,知道每一个细节,所以我才能发现他老、脏,甚至看到他认真干活的样子,我可以看出他不再是败家子,他已试图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尽管依然过得很艰难,但也没回家拖累我们,这难道不是于勒的变化吗?难道这样的于勒还应被抛弃吗?这才有了“我”给他五十法郎的举动,虽不能改变于勒叔叔的处境,却也是在父母能接受的最大范围之内了,就这样“我”还被母亲责骂“疯了”。但“我”一定不后悔,我不过是用孩子的举动在表达着对亲情的渴望,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行为的不认可。

“我看了看他的手…狼狈不堪”这是我第三看于勒,“看了看”“又看了看”看得更加细致,由前两次的整体于勒变成此时的细节特写,手,脸,神态的刻画倾注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本已穷苦的叔叔却被自己的兄弟抛弃,曾经翘首期盼,今日相逢故作不知,更是体现于勒命运的悲剧,通过若瑟夫的视觉来展现,亲情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抛弃,这不是对社会的控诉吗?由此才有了我心中的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一次次穿梭于文字中,我们既感受到了莫泊桑作为“短篇小说之王”的魅力,也听到了他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憎恶和同情。细细品读,我们还能找到他对于19世纪的法国这个病态社会所开出的一剂良方,那就是若瑟夫所代表的新生一代对于亲情的呼唤,对于人性的呼唤。让人性回归,让世间充满爱,于勒叔叔就能回家!

上一篇:中职英语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基于临床医学专业特点的考试管理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