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滥用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30 08:46:37

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滥用及对策研究

摘要: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争夺市场、谋求更大利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打压中国企业的重要竞争手段。这些知识产权策略能产生负面影响:借由技术优势产生的垄断与滥用垄断地位;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全面限制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对待跨国公司的问题,应当是限制和消除其行为对东道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强调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都提供了许多对于知识产权权利滥用的限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100-02

近些年来,涉外知识产权争议(权利人一般为在华跨国公司)频频发生,不仅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随着美国、日本在一些传统制造领域的优势渐失,知识产权争端已成为他们收复市场的一种主要的非贸易手段。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 后,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逐步淡化,技术壁垒的力量日益凸显。跨国公司不只是把知识产权当做一个法律手段运用,而是当做一种市场策略在使用。其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市场日益扩大的中国企业手中分取一部分利润;二是通过收缴专利费提高中国企业的产品成本,削弱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保卫自己的原有市场;三是打压中国竞争对手,降低中国产品的可信度。

一、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滥用的主要表现

(一)利用技术垄断优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垄断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国际技术垄断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一种技术垄断优势进而形成对市场的垄断。

1.研发本土化。为维持和加强其技术垄断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出现东道国子公司的独资化,研究与开发机构本土化和独资化等趋势,并且广泛地采取技术锁定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技术的扩散。其本土化的研发机构凭借优越的研发、组织和管理环境等吸引了大批当地的人才,东道国科技人才等各项智能资源大量流失,使得本来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才资源更加匮乏。因此,研发机构的本土化也抑制了国际技术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扩散,并且这种抑制作用由于降低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其影响更为长远。

2.技术锁定。跨国公司广泛地采取技术锁定策略以维持其技术垄断地位,所谓“技术锁定”,是指跨国公司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网络等环节的关键部分设置一些技术障碍,将非核心技术转让给东道国企业,而由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控制核心技术,增强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从中牟取巨额利润。“虽然跨国公司对传统技术的控制度很低,但这种技术等级较低,只为东道国带来一些技术诀窍和生产工艺经验,难以使东道国在技术期内形成新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3.设置专利陷阱。跨国公司通过布置全球专利地图的方式,设下专利网,坐收渔利。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已经完成全球专利战略。往往采用跑马圈地或者放水养鱼的方式,先是大规模申请专利,形成专利垄断化,但在最初会放任中国国内企业使用其专利,一旦国内企业形成规模或者大量投入后,再声称该企业的行为侵犯了其专利。而且一般只对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发讼,使单个企业难以应对巨额的诉讼费用以及其他烦琐的调查。使这些企业不得不退出该专利技术涉及的市场或者交纳巨额的使用费用后,坐享利润。

(二)利用商标品牌优势

1.品牌推广战略。跨国公司往往利用商标手段获取竞争优势,实际上是通过商标挤兑来实现的。主要是通过并购或者合资的方式,逐渐取代、淡化或淘汰中方商标,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而且这种形势较易被被合并的厂商接受,当地企业也以本地企业与跨国大企业的合营为炫耀政绩的资本。鼓励企业与外资联营。跨国公司通过商标品牌战略吞并国内企业,进而垄断相关市场的案例不胜枚举。微软、柯达、思科、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已经在华建立了不可撼动的市场垄断地位,而它们实施的捆绑销售、歧视定价、掠夺性定价、排他交易等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也并非鲜闻,可是中国的《反垄断法》却迟迟未出台。

2.恶意抢注商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量以平均每年30% 的速度高速增长。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意识更强,善于抢占先机,卡位竞争。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包括:抢注东道国知名品牌,如海信商标被抢注;结成专利联盟,集结力量索权,如以飞利浦为首的3C联盟对中国DVD企业收取零部件上的专利费;聘请律师,不惜重金,在华积极开展对侵权产品的调查和诉讼,如宝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打假行动”,甚至将造假个人送进监狱以“杀一儆百”;建立品牌联盟,加强与中国政府对话博弈的能力。例如,由宝洁公司牵头发起的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积极利用中国法律所提供的各种救济手段,例如动辄申请海关扣押出口产品,以此加重国内企业的出口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力。

二、中国知识产权的环境

整体来看,在华跨国公司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比较差。其中仅有16%的被调查公司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环境“较好”。而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一般和很差的则分别占到了50%和33%。可见,尽管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有了较大发展,但仍然不能达到这些公司在华经营所期望的目标。

中国司法在审判知识产权案件的公正性有待加强。只有40%的公司认为,法院的裁判总是很公正。而有60%的公司认为司法裁判有时公正,有时不公正。

同时,知识产权法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仅有20%的公司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法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很好。而80%的公司认为一般。这也可能是司法裁判中的未达公正的原因之一。

行政机关的审批效率很高。而认为专利审批效率一般或者较差的分别为40%和20%。对于商标行政机关的审批效率,被调查公司的结论是一致的。即40%的认为其效率很高,而有60%的认为一般和较差。

三、制定防治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滥用的战略

为了实现竞争要求所代表的更广泛更重大的社会利益,中国在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也应对知识产权的行使行为加以必要的规制,推动和谐发展。

(一)政府应对策略

1.国家层面上应对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运营战略。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无疑是中国应对跨国公司的首要举动。国家制定宏观的知识产权战略,在知识产权创新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应用战略、知识产权人才战略上进行规划与指导,同时为本国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氛围,如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积极参与协调和推动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为本国企业创造有利条件;行政管理与执法的完善;如缩短专利审查时间等;建立知识产权壁垒预警与应急机制;建立中国“知识产权投资风险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涉外知识产权诉讼的风险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在平等的条件下,在与国外大公司之间发生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时敢于应诉,从经济方面给予资金支持等等。

2.地方政府应对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运营战略。为了应对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行,地方政府也应根据当地特点,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战略,重视本地企业的发展,但是地方政府的知识产权战略与地方保护主义绝不是同一概念,而是应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推行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人才战略等,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把目光放长远,把地方的长期利益作为政府决策的目标,这就需要在引进外资不以牺牲本土企业利益为代价;引导本地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逐步推进产业升级优化。

(二)立法的健全与完善

一是要建立《反垄断法》,将限制知识产权滥用作为反垄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所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从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两方面消除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反垄断法尚未出台,因此要尽快制定反垄断法,禁止非法限制竞争,维护自由公平正义的竞争秩序,同时应明确规定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条款,对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以法律上的打击。知识产权法中也应该补充“权利滥用”的规定也有助于保护受滥用行为侵害的当事人,提供和抗辩的法律依据。还应涉及到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实施和配套机制等。二是要在WTO框架下,从国情出发,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知识产权制度只有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科技和社会进步的功能。三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实现制度创新。

(三)中国企业应对策略

中国的企业在应对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时,除了消极防御,如熟悉国际惯例与贸易规则,预防跨国公司跑马圈地;相关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应对跨国公司的专利诉讼等之外,还应积极防御,从源头上防止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滥用。主要表现在: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形成更多的专利,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重视自主研发,还可以加强产学研联盟,以便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要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商标与专利的注册,重视商业秘密的保护;还应实施人才战略,重视对科研人才、市场开发、管理人才、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与利用。

总的来说,对于跨国公司在华所实施的知识产权策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应当分析其本质和特征,中国是否提供了滥用权利和获取非法收益的特殊环境和条件;然后才是如何减少和消除这样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在承认跨国公司的利己倾向的前提下,我们选择的对策也应当是学习国际经验,遵从国际规则,从法律、经济等角度提供科学的客观的规制之道。

参考文献:

[1]史彬.针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国家态度[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6,(5).

[2]张岩贵.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向中圆的扩散[J].国际经济合作,2002,(12).

[3]张诚,吕世生.跨国公司在华技术策略及其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03,(9).

[4]樊斐然.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贸易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第20卷[J].开封大学学报,2006,(3).

[5]巩曜平.应对知识产权保护壁垒[J].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12).

[6]专家论坛: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谁[N].科技日报,2005-04-29.[责任编辑 陈丹丹]

上一篇:法律视野下的军人财产归属探析 下一篇:不完全契约及其治理:一个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