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爱:科学认识与理性对待

时间:2022-06-30 08:41:37

亲子之爱:科学认识与理性对待

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父母之爱,更是常见的讴歌对象,此类美文俯拾皆是,诗歌、散文尤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则科学地探求孩子与父母之间情感的生发,并理性地分析了母爱、父爱所各自具有的基本特征。虽然,在今天看来,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已略显陈旧,也不无偏颇。但无论如何,这篇文章可以教给学生如何科学地认识、理性地对待亲子之爱”这种几乎与生俱来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成长为身心俱佳、心智成熟的健全之人。

在人类生命的起始阶段,母亲意味着什么?没有母亲,婴儿几乎无法在世界上独自存活。他的身心成长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那个“仁慈的命运”。母亲如同故乡、大地和海洋等这些人类一出生就环绕其周围,供养人类肉体与心灵成长的资源一样,能够自然亲近,触手可得。婴儿所需的食物、温暖、安全感,都来自母亲。对没有任何自理能力嗷嗷待哺的婴儿来说,母亲就是一切,母亲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慢慢在与母亲的互动中感受到了爱。而且,母亲无条件的爱,让他渐渐体会到自我的重要,开始有了主体意识――我被人爱没有任何条件,只是“因为我是我”。

接下来,有了主体意识的婴孩,已不再是那个凡事只有依靠母亲才能生活的小生命。作为一个初步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开始学着认识世界,并从与母亲的互动中慢慢积累经验,学会赢得“他人的爱”的技巧。到8岁左右,他就开始试着经由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别人的爱。“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开始――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由此,“爱”这种并非与生俱来的能力开始了后天的自我习得,并在不断地练习中从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对爱的渴求是一致的,体会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无条件的母爱,唤醒了孩子“爱别人,创造爱”的意识。而父爱,则是孩子在学会爱别人、创造爱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的爱。

父亲,那个“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他的爱是“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的,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的。无条件的母爱让孩子认识到自我的可贵,学会自爱;而父爱则会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会自控。

只有在充分汲取了母爱与父爱中的养分后,他才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而成熟的人。

需要指出的是,文中论及的父母之爱,及个人爱的能力的最终成熟,都是作者弗洛姆心目中的理想图景。其中的一些观点,带有弗洛姆个人的生活印记、生命体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我们需要科学分析、理性对待。

弗洛姆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非常正统的犹太人家庭。虽然父母对他极其疼爱,但作为家中独子,他仍感到非常孤独。

他的母亲常常情绪抑郁,落落寡欢。因此在文章中,他一方面对母爱、父爱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加以肯定,一方面又结合个人经历诚恳地呼吁:“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他的父亲则性情暴躁、喜怒无常,因此文中的父爱基本可以看做是他对理想中父爱的描画,现在看来多有偏颇。按照弗洛姆的观点,在认识世界之前,父爱其实是多余的。但现当代很多研究表明,父亲在胎儿期的表现就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父爱同母爱一样,在生命的起始阶段就不可或缺,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笔者以为,文中的另一些观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例如:母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无条件的母爱带给孩子的只有好处吗?父爱真的是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吗?我们的读者可以结合资料,理性分析,科学解读。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 下一篇:英语单词记忆中归类记忆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