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战争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时间:2022-06-30 08:28:39

中国现代战争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在中国现代战争文学研究领域,张全之教授的《火与歌――中国现代文学、文人与战争》(新星出版社)是一部独特而有创新的论著。从论题来看,该著仍然属于战争文学研究的范畴,但作者没有简单地汇总、梳理现代战争文学的发展脉络,而是以现代文学、文人和战争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选取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点”的突破,取代面面俱到的泛泛之论,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学术个性。

《火与歌》在内容上分为两编。上编“战争中的文人与文学”旨在考察战争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受到的影响和中国文人在战争中的人生选择与文学定位。在第一个层面上,该书突破传统的视阈局限,重点探讨五四精神传统与中国现代历史上国、共两大政党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政治团体对五四精神的解释与评价。在第二个层面上,作者独具慧眼地锁定了胡适、老舍、沈从文作为解析个案,重点考察他们在战争时期的人生选择、文学定位,以及背后丰富复杂的深层因素。

之所以选择这三位作家作为考察对象,不独显示出著者的学识与胆略,更凸显出该书的特征与新意。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知识分子迅速作出反映,而这三位作家的人生选择和文学立场颇具代表性:自称不善交际的老舍迅速跃居文坛中心,站到了时代指定的炮位上;而沈从文仍坚守着自己的边缘立场,执著地捍卫着艺术的尊严;胡适则从1930年代初期,就与“低调俱乐部”的人混在一起,主张“和平解决”中日危机,结果横招物议,被指为“汉奸”、“媚日”。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这三位文人何以会作出如此不同的选择?该书在扎实史料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认为,老舍对抗战的迅速介入,源于他的童年记忆和刻骨铭心的“仇洋意识”;沈从文坚守艺术立场,拒绝加入抗日宣传的“前沿阵地”,是因为他试图以艺术的形式,延续中国文学在战争中面临崩溃的厄运,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爱国主义”;胡适从“无所苟”的书生立场出发,有其自身的依据。该书对这三位文人在抗战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这三位作家的人生态度和文学立场,也有利于认识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时刻面临的考验、承载的使命及其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该书的下编主要考察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反映军人和战争的。著者从“文化启蒙主题对战争小说的压制与排斥”、“中国现代战争小说传统的缺失”、“现代战争小说‘人物中心’观念的缺失”、“现代作家战争经验的缺失”等多个方面加以认真探讨,其独到发现与真知灼见实为这一研究领域的拓荒性贡献。而对战争小说中军人形象的分析,也有着独到之处,尤其对五四“非战文学”中军人复杂性的分析,更显示出很强的理论穿透力。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该书在研究抗战小说时,没有回避“民族主义”这一格外敏感的话题。作者反思了抗战文学研究的历史,立场鲜明地批判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然后从“民族性”、“阶级性”和“人性”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抗战战争小说中的观念纠葛,无论从论述角度,还是从提出的观点来看,都富有启发性。

20世纪沉重的背影仍依稀可见,新世纪带来的绝非全是阳光和鲜花。枪炮声在地球的某一角仍震耳欲聋,战争的阴云仍密布新世纪的天空。战争文学的使命不会终止,而对战争文学的研究也就任重道远。《火与歌》是一个新的收获,但她更应是一个新的开始。

上一篇:儿童小说写作的“过本位”现象 下一篇:塑造中国特色儿童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