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2-06-30 08:00:26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 政治教学;生态文明教育;体

现;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61―01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生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使我们深受其害。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决定将生态文明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为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四个模块中的体现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与生活》四个模块,在教学活动中都能体现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模K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挖掘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当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引导学生对学校部分同学有违环保理念的消费行为进行点评,促使学生自觉反思自身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当讲到“全面发展我国经济”时,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等观点。当讲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时,可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应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政治生活》模块教学中,当讲到“政府职能”这一内容时,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政府的社会建设职能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

1. 加强宣传。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着力点,大力向学生宣传国家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与自己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要让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2.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针对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向政府提出建议,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走访调查,以及动手实践,理解各种生态知识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的生态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3. 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决定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循其步”。为此,在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而且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去感染、带动学生。可塑性较强的学生特别需要有这样的领路人,如果他们身边的教师是真正的生态文明践行者,不仅言传而且身教,如,随时捡拾地上的垃圾,拒用一次性餐具,低碳出行等,必然会提高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下一篇:高中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