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院系创新教育的开展

时间:2022-06-30 04:36:06

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院系创新教育的开展

摘 要: 要使得“万众创新”落地生根,就要发动全员参与创新活动,从政策层面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从教者要探索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合行业特点思考创新工作,使得创新工作真正实现全员参与。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时代背景 案例探索 教育启示

一、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

“大创业”与“万众创新”是相互支撑和相互促动的关系。一方面,只有“大众”勇敢创业才能激发、带动和促动“万众”关注创新、思考创新和实践创新,只有“大众”创业的市场主体才能创造更多的创新欲求、创新投入和创新探索。另一方面,只有在“万众”创新的基础上才能有“大众”愿意创业、能够创业、创得成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包含“创新”的创业才算真正的“创业”,或者说这种创业才有潜力和希望。

创新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是科技领域的开拓者,我们正值丰茂年华,激情、精力和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是我们所特有的优势,当今社会提倡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导。不仅能够提高人才的素质,而且能够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从而推进科学文化向前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

创新对于校园里许多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让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成为每位在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通过的考试。全员参与创新活动,可以为创新工作储备丰富的可塑性素材,在繁多的创新项目、意识点子中寻找到与专业密切结合的创新思路,为专业文化的建设增快提速。全员参与创新项目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以后就业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创新教育的案例探索

据笔者所在院校的创新教育开展情况探究,总结现今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究竟关注哪些方面。下面是笔者所在院系的创新教育具体做法:通过系创新工作室的负责老师组织召开的全系新生创新工作培训大会,为学生播种创新的种子。通过创新培训大会给学生提供可以思考创新的突破口,告知学生别人的烦恼就是创新的灵感来源,解决别人的抱怨、埋怨就能出现创新的火花;要求学生在医院见习工作、实验实训过程中,多留心、多观察、勤思考,耐心地倾听别人的埋怨,想方设法为临床老师或者病人及实验实训的老师同学排忧解难;既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培训让学生知晓创新的一些基本方法技巧,如简单的组合是发明创新的金钥匙等;通过组建创新社团储备创新人才,在繁多的创新项目中遴选有价值的切合专业特点的创意,后期通过安排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精心打造有可塑性的创新作品,保证创新数量和质量。第一次没有被遴选出来的作品,留存系创新作品库中,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实验实训,再次拿出作品让学生再加工、再打磨、再思考,最终实现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每一位都有自己的创新作品。也许他们的作品还是“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但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是他的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大胆创新的成果,也是挑战自我不可能的一次跨越,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为将来就业添砖加码。

最终活动的成效:学生人人有自己的创新发明作品,参赛作品都是代表我院学生这个群体学情基础上的最高水平。自创新活动开展以来每年学院都有学生、指导老师获得省市的创新表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医护人才。

三、透析创新教育案例给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笔者的创新案例是实现全员参与创新活动,全校上下重视创新活动。学校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时,要接受各种社会关系、制度、结构方面的信息,这是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教师在意识中必须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找准社会所需人才的标准,这样的教育思维对创新意识的影响是直接的、具体的。所以说,一定意义上的创新教育需要有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整体凝合、关系融洽的人际关系。具体到学校,就体现在领导与教职工、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上。这种关系是积极向上的,必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笔者学院的创新教育切合学生专业的主题,这就是要求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大胆采用目标、信任、榜样、支持、关怀和情感的方法,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多向思维、充分的假设、多种创造性设想,开发学生的全脑。这样的创新教育落地生根,不浮躁、接地气,体现了专业的需求发展。

但是从这个案例可看出一些缺陷,很多资源没有充分调用起来,对于学校创新工作来说是一件有限制作用的疏忽,某种程度上阻碍创新教育的再提高。创新教育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作,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仅仅发动学生的力量,或者仅仅依靠少数部门少数人的努力是无法做好的。只有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变一个突破点为多个突破点,变一个工作面为多个工作面,实现活动的全员化参与,才能拓展活动领域、丰富活动内涵、提升活动层次、扩大活动规模,取得最佳效益。

四、营造高校全员创新的整体氛围

整个国家要实现更进一步的万众创新,从高校层次来说,就需要营造一个学生万众创新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同样需要一些制度的保障才能进行。那就是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格局,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标志。学校应从创新教育的主旨出发,一方面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结构,另一方面从教学科研的方案制定、计划安排、政策实施上充分体现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提出明确的时间与任务要求,使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课堂教学体系紧密结合起来,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和每个阶段。

大学创新教育既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又是一项规律性较强、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对大学创新教育实施科学的规划,明确方向、明确任务、明确措施既是可行的,又是必需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教育工作模式,合理确定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把资源的配置权进行重新整合,使各部门有目标、有压力、有利益,进而做到有动力、有活力,从根本上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内驱力。

上一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复习策略 下一篇: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