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消费、出口的不协调影响经济健康

时间:2022-06-30 02:44:39

投资、消费、出口的不协调影响经济健康

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78~2005年GDP年均增长9.6%,特别是2005年增长9.9%,2006年上半年更是获得了10.9%的增速。所有这些成绩的获得,主要得益于消费需求的拉动。缘何这么说呢?表1告知了理由。

上表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符合发展的一般常规,长期处在以消费需求为主力拉动的增长状态。但自2003年以来,在投资、消费、出口三者之间,出现了结构不合理、不和谐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及潜在风险

(一)问题表象

1、消费和投资增长不协调。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

今年1~6月的情况亦如此。2006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远低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的速度。

(2)投资率在上升,消费率在下降。

(3)消费率大大低于历史同期的国际平均水平。

国家统计公司资料显示,1978~2004年,我国年均消费率为40~50%,而世界各国消费率大致在60~80%之间。我国比世界水平大约要低20~30%。

(4)政府消费增速快于居民消费增速。

一般来讲,最终消费率的升降基本由居民消费率的升降决定。发达国家的实际就如此。在1986~1995年和1996~2005年期间,居民消费的年均增速比政府消费的增速分别高0.9和0.8个百分点,且居民消费稳中趋高。居民消费正成为各国国内最终需求的主体或绝对主体。

我国自1998年以来,稳步上升的是政府消费率,它由1997年的11.6%,上升到2001年的13.2%,始终徘徊不前的却是居民消费率,一直维系在46~47%的低水平。正因为我国政府消费率保持高位,居民消费率没有提升,以致最终消费率呈下降态势。

3、外贸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小。

近几年,我国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外贸对活跃国内经济、提升产业结构产生了较大乘数效应。但在GDP总量中,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仅占2~4%;在GDP增量中,净出口贡献率在若干年中为负值。即使是出口高增长的2002年也只有0.28%。

(二)潜在风险

1、高位运行的投资率给整体经济带来不利。

(1)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下降。目前我国投资效益系数不断下降。1991~1996年,该系数为0.55左右,到2002年已降至0.22左右。投资的弹性系数从1997年的1下降到2002年的0.47;投资的边际产出率也从1997年的3.34下降到2002年的1.2。

(2)生产过剩和物价走低。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没有完成时,表现为投资需求,而当其完成之后,则表现为生产能力的增加,总供给的增加。由于新增投资中,相当部分属低水平、重复性投资,导致我国出现商品相对过剩。2005年上半年,在商务部调查的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平衡的仅占28.7%,供过于求的占71.3%。工业企业产品大量过剩,产成品库存增长19.5%,金额达11 549亿元。与此相伴生的是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历史同期回落22%,亏损额上升59.3%,达1 075亿元,创1999年来最高水平。2006年上半年,这种结构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且表现相当突出,严重危害经济健康。

商品的过剩,相应地带来物价水平的走低。2005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2006年1~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比2005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出现所谓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速,发达国的物价涨幅”现象。

(3)银行出现呆坏帐风险。我国新增投资中,除一部分来源于政府外,大部分源自银行贷款。如果银行审贷不慎,款项已贷给了生产能力已经过剩或存在一定泡沫的行业,那很容易产生银行呆坏帐风险,危及我国金融安全。

2、社会再生产循环受影响。

众所周知,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如果我们一味地任投资扩大而忽略政策对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关注,那么,扩大的产能会因为需求不足而压缩,从而进一步限制需求,最终使社会再生产的正常循环受到破坏。

3、出口综合效益下降。

(1)国内出口企业总是处在国际供应链低端。

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性投资,不仅使国内产品相对过剩,也使我国出口的产品多是资源性产品和能源性产品。2004年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5%,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我国贸易呈明显“打工经济”特征。这种贸易方式一方面会加剧我国资源和能源供应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将使我国出于国际产业分工链的底端,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外贸出口中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附加值”问题。显然,这同2006年“十一五”规划要求降低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违背。当前的、直接的、更多的影响是,导致我外贸摩擦加剧,外贸出口产品经常招致贸易壁垒限制,大大减少出口企业收益。

(2)大量出口退税收益流入外资企业。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为8 317亿美元,占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14 221亿美元的58.48%。(明显高于其他外向型国家。马来西亚是45%、新加坡是38%、墨西哥是31%、韩国是15%。)这显示出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出口的主体。相应地,我国政府对出口企业的大部分退税资金也流入外商投资者手中。这显然有违于我国政府采取的鼓励出口的退税政策的初衷与本意。

二、提升国内居民消费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通过第一大问题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对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做个把脉诊断:我国目前已经居世界少数几个投资率极高的国家之列,投资需求正成为当前拉动经济增长份额最大、动力最强的国内需求。然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靠提高投资率来拉动的空间不大。如若倚重出口拉动,显然这个需求拉力不如国内需求安全、可靠。因为,从外贸出口情况看,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2003年为45%,2005年已升至65%(按可比价格计),远高于历史同期美国20%、日本14%的水准。目前唯一、最佳的选择是转向拉动经济的长远力量――国内居民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方面,尽快实行转变,加速从投资主导型转向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驱动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第一章在总结“十五”成就时,早就前瞻性地看到并明确指出了快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纲要》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直指问题要害:“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紧接着第二章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6个原则,首当其冲的第一个原则就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纲要》在论述发展思路、发展方式时,概括了6个立足,第一个立足就是“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可见,提升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与紧迫。

据此,我们应创设“扩大消费也是科学发展”的全新理念,在干部中倡导“拉动消费也是政绩”的发展观念,不断增强消费需求对培育经济内生性自主增长的能力,增强实施转型的紧迫感,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三点重要性认识:(一)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是真正的最终需求,其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二)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GDP新增额中,消费需求虽不如投资和出口需求变化活跃,但它是经济增长较为稳定、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的动因;(三)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内力。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居民消费行为的率先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已经并将继续对生产结构的调整发挥导向作用。

总之,发展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只有正视、重视,理性分析,积极对待。可行之策是,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如此运作,经济定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上饶卫校、上饶市委党校)

上一篇:农村公路审计的“一个中心”与“五个重点” 下一篇: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