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时间:2022-06-30 02:33:08

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从本质说上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而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对话。这里我想说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师生对话问题上人们常常陷入一些误区:

误区一:单向灌输。教师喋喋不休地向学生讲授着从书本上搬来的知识,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储存器,课堂上缺少真正的对话。误区二:放任自流。新课程理论要求实施“自主、合作、创新”的教育理念,于是一大批实践者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自学研讨课,轻易缩短师生对话的时间,甚至放弃师生对话的大好机会。误区三:人机交流。许多老师紧跟时代步伐,将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但在这过程中,有些老师不能把握好分寸,用设计好的入机交流代替生动、丰富、有趣、充满意蕴的师生间的交流。误区四:逢场作戏。有的语文老师将整个语文课堂作为师生口头语言对话的舞台。这是公开课上经常看到的情形。它追求的只是一种效果,而这种效果常常是一种预先的设定,缺乏真正的内容。

以上种种误区说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这一问题上,许多老师存在着模糊认识。为避免陷入以上种种误区,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师生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师生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发挥以下一些作用:

一、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境界的提高

这是师生对话的主要作用。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怎样去与文本对话,引导同学们怎样去探讨文本,还可以及时发现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理解的偏差,并引导同学们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语文是可以自学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作为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的限制,短时间内要真正理解一些经典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老师就必须站出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提升同学们的认识境界。

二、情感上的沟通。精神上的鼓舞

这一点看起来是次要的,其实是更高层次上的要求。语文课堂上不仅要通过师生对话来组织教学活动,来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吸收,来提高同学们的认识能力,而且要通过师生对话来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传统单向灌输的做法,师生缺乏真正的交流,在这里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只有听从服从;放任自流的做法,看起来很民主,事实上师生之间全面交流的时间被挤占了;电脑代替人脑,看起来是进步,其实是忘记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因为人机对话永远取代不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逢场作戏式的对话,看起来热闹,其实教给同学们的常常是机械和虚伪,我们的教师也常常在作戏中失去来自同学们的尊重。

真正的师生对话,老师要用博识赢得同学们的尊重,用机智赢得同学们的赞许,用真诚赢得同学们的信任;老师赢得了尊重、赞许、信任。其教学意图就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就将达成。

师生对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同学们精神上的鼓舞。师生对话时,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发现的眼光,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同学们的自信心将逐步积累,同学们思维的积极性将大大加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赏识教育。如果老师总是用对学生的否定来维护自己的权威,那么,许多学生都会在不断的挫折中积累自卑,最终导致对答题的厌倦、对思维的厌倦、对学习的厌倦,教育必将走向失败。

三、训练语言。促进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是训练语言,促进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语音是否标准,表达是否准确,表述是否流畅,言辞是否得体仪态是否大方都可以在师生对话中得到体现;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对语言的训练必将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敏捷、严密。

四、组织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启、展开、收束都必须通过师生对话得到落实。其间穿插的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都必须通过师生对话来布置、控制。师生对话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怎样使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充分发挥以上效果呢?我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1.适度原则

这是处理师生对话的首要原则。我认为,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师生对话的程度:学生不同,程度不同。对低年级,师生对话宜多些;对高年级,宜简些。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对一些浅显的散文诗歌,师生只需简单对话,同学即可领悟;而对古代哲言、外国名着则需多加辩难。

2.灵活原则

这是教师功力的试金石。我认为,师生对话应该是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结合。老师上课前只需准备简单的对话提纲,即可自信地走上讲台。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他都会从容应对;即使遇到同学的困难。他也会以幽默的语言、宽广的心胸轻轻化解。灵活性是教师功力的真正体现。

总之。师生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正确认识师生对话的地位、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师生对话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值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上一篇:德育教育 立足现实 研究与实践贯穿始终 下一篇:政府职能与国家职能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