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包袱”

时间:2022-03-22 08:44:25

4月27日上午,四川街子古镇。我在一家客栈的院子里喝茶,一个游客拿起茶杯,主动走过来,“哎呀,感觉好累!”他主动搭讪。我示意他坐下来聊聊。

他是个企业主,多年来,他很忙碌,也没闲心给自己放假。这回,因压力太大,家人让他出来散心。

但从他表情和言语中,我感觉他这次的出游没能达到效果,因为尽管他的身体在外游荡,但心还纠结于企业,放不下,神经也绷得紧紧的。

根据他的描述,累是因为企业经营不够好,但还要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他感觉企业包袱太重。说着说着,他羡慕起像我这样的“打工者”,因为不是老板,不需背负那么大压力。

我告诉他,我也很累。因为遇见他的前一个星期,我还在医院陪家人看病,并在医院住一个多星期。当家人出院时,我才发现“天亮了”。

此后几天里,无论在机场看到坐头等舱的人,还是在商场里看到挑选奢侈品的人,我都感觉他们活得好累―因为所有一切的光鲜亮丽,在一场稍微沉重的意外之后,他们的生活,终将灰头土脸,日子一夜被打回解放前。

生稍大点病,就是诸多意外中,最令人生厌和常见的沉重话题。

这段时间,朋友圈里,我们也看到不少人在为自己或家人治病,而向陌生人、熟人袒露自己的煎熬与挣扎,随后还附带展示自己的作品,希望向更多的网友募捐到治病费用。

客观地说,这些在互联网上为自己或家人求助的媒体人,还不是这个社会的底层,他们每月也有属于白领偏上的阶层收入。如果没有意外,他们的日子,可以过得殷实。但这只是假设,病来如山倒,一分钱也能难倒“英雄汉”。

所以每个人能平安终老,就感觉像是中了500万元的大奖。但人的存在和发展,不能靠中奖,毕竟这样的几率太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中,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个体,都在生存或发展中,感觉到了莫名的焦虑与不安。这一切,得从我们是“包袱”说起。

在上世纪90年代,相信很多和我同一时期上中学的人都有很深体会,当时从课本到媒体,再到整个社会氛围,宣扬的都是这样的批判声:政企不分,企业效率十分低下;国有企业,大包大揽,包袱很重……据此,强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必要性,随后,大家都急着为企业轻装上阵而争相“甩包袱”。

我们曾对“甩包袱”的举动,深信不疑。的确,从当时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来说,政企不分确实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企业应对市场,不利于做出科学而灵活的决策。

但很多事情,“领导不强调没人理,一强调就容易走过头”,甚至走向极端。

先来看一段历史。建国初期,企业办社会是常态,在很多地方,比如大庆、攀枝花等,当初执行的就是政企合一,政府既是经济管理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经济发展的决策者、计划者。

这在当时特殊历史时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随后市场化的改革和发展中,确实面临一些弊端,适时而为地调整,也是正常的。

问题就在于,我们为了市场化的改革,通常只强调过去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不堪,而不具体分析过去政策存在着合理和科学性的一面,似乎为了证实当下的正确,就不惜代价去批判和否定过去。

我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时舆论批判国企无论大小,都在“办社会”,搞“大而全、小而全”;舆论还把国有企业“办医院、办教育以及承担诸多的福利”,视为“包袱”。

事实上,在“政企合一”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也就是政府的,企业办社会,其实也就是政府办社会。这是很自然的事。当时,企业不办教育,不办医院,谁来办?比如攀钢、大庆油田等企业建设,原本就是政府的行为,而不是企业行为。员工在那里工作、生活,不办教育、不办医院,如何让员工安居乐业,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建设,企业如何更好发展?

此外,当初工人工资不高,其主要是通过福利来稳定和提高员工待遇,正所谓“低收入,高保障”,如看病、上学是免费的(或只象征性收费)―工资低,如果再没有保障,工人如何生存?企业如何发展?

生存权、健康权、教育权,这只不过是劳动者存在这个社会的一个基本保障,如果企业不提供,就得政府来提供。

这么多年,企业不办社会了,可以轻装上阵了,经济也飞速发展了,我们GDP也跑到了全球第二。当然,办社会的职责也交给政府了(事实上也是企业、个人以及政府三方统筹资金来办)。过去由企业来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的职责,在交给政府后,政府也进行了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的改革。

和企业办社会相比,市场办社会的效果如何?相信身处其中的人们,冷暖自知。

这些年,舆论继续摇摆,作为劳动力的个体,他们时而变成了“包袱”,时而又变成了“红利”。不过,我们一定不能忘记的是:我们为什么而发展?再大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这才是诸多改革最为重要的价值所在,没有个人的发展,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回到开头,即便是私营的企业,如果员工基本的福利和保障也成为“包袱”,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把劳动者“竟然吃饭才干活”当成包袱呢?如果这样,这企业是没有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不过,这话,我没告诉他,但我在这里写下来了。

上一篇:库尔德斯坦成为“以色列第二”? 下一篇:学会沟通,实现小学体育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