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环境下会计信息舞弊防范研究

时间:2022-06-30 12:19:58

计算机环境下会计信息舞弊防范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计算机环境下会计进行信息舞弊的常用手段和产生原因,探讨了防范信息舞弊的措施,包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及加强计算机环境下审计和会计人员的培训。

关键词: 会计信息舞弊 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强审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加快了会计运算的速度以及核算的便利性,但也给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信息舞弊提供了方便,并增加了犯罪风险。因此,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在计算机环境下防范会计进行信息舞弊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会计信息舞弊的方法

会计人员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舞弊的方法主要有: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联合电脑黑客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等方式入侵和控制电脑,恶意篡改财务信息,从中牟利;利用财务软件设计本身的缺陷,侵入财务系统,更改相关数据;钻财政部门的相关制度和标准的空子,玩文字游戏,模糊概念等。

二、会计信息舞弊的原因

1.利益诱惑

利益诱惑对于从业人员,就像赢利对于企业经营者一样,成为会计进行舞弊的主要因素。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指使会计人员,夸大业绩、偷逃、做假账等,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有的公司为了达到上市标准,动用公司的会计资源,打通相关核心部门,制作假账,营造公司运行良好的景象,骗取社会公众的信任。总之,企业的成本、利润、产值、资金链等,都可以为个人服务,满足私人利益。

2.监管力度不足

企业应将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在社会监督中,注册会计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能否充分发挥,能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关键在于制度是否健全,社会赋予的权力范围是否合理,核心人员是否具有应有的素质等等。在我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先解决制度执行情况和相关法规的检查力度。

3.部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在会计实务中,经常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经验、素质处理会计事项、判断计量记录等,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会提供不一样的信息。另外,会计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执行领导的命令,不坚持原则,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会计造假。

三、防范会计信息舞弊的措施

1.建立激励机制

对财会人员施行高薪养廉,年终奖金鼓励,股权分红等措施,在物质方面满足财会人员的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建立企业的主人翁意识。

2.建立约束机制

(1)系统开发控制。第一,进行充分测试。会计人员与开发和研制软件的开发商协商修改意见,增强程序稳定性,使各种功能设计得更加完善,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程度。第二,及时升级软件。应和开发商保持沟通,及时修补和升级软件,缩短存在问题的时间,提升系统的安全性,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2)网络安全控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计信息需要在内部或外部网络中进行传输,为确保安全性,需要对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指标采取一些防范技术,使得各项网络安全性达到最优化。

(3)系统维护和管理控制。包括三方面:一是设备管理。在计算机设备等硬件设施放在湿度和温度适宜的办公条件下,加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防范设备被盗或另作他用。二是档案管理。将硬盘上的会计资料定期复制到U盘或刻成光盘。存放重要档案,注意防潮、防磁等事项,做好标记。三是操作规程控制。制定完善的计算机使用准则,会计人员在使用计算机前后应实名登记,责任到人,防止超越权限、违规使用。同时会计人员应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备份,以防重要资料丢失。

3.加强内外审计

(1)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发现实际问题,并与管理团队有效沟通,加强对信息系统控制的重视程度。

(2)完善审计准则。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对审计和信息系统控制有更清晰的认识,学习国际最新成果,完善审计准则,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

(3)强化外部审计。企业应该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这一外部审计的职能,充分保障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与公正。同时运用法律武器和社会监督,对外部审计进行考察,确保第三方的客观立场,维护会计信息的安全。

4.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在进行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会直观地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安全。企业应当加强培训相关技巧和自我管理,使其能自觉抵制运用互联网进行会计舞弊的违法行为,清晰地认识相应的惩罚和法律责任,从而全力保障财务信息的客观与真实。

综上,本文分析了在计算机环境下会计信息舞弊的原因,阐述了用操作系统和财务软件设计的漏洞等常用的手段,总结出了防范信息舞弊的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人员培训等。

参考文献

[1]许延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舞弊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9(20)

[2]龚春银,向前,刘雪玲.会计信息舞弊的成因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10(3)

[3]卞继红.网络财务的安全隐患及其治理[J].财务管理,2011(9)

上一篇:创新管理模式与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 下一篇:关于车身结构设计和高强度钢的应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