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80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6-29 11:06:56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8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明确诊断的14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6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组)以中医辨证治疗,配合常规西医常规治疗。单纯西医治疗组(B组)则单纯予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单纯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38-01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VU 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的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属于祖国医学血证(吐血、便血)范畴,其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10%[1],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急重症。我院内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40例均来源于2004年1月~2009年4月某地区医院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男76例,女64例;年龄25~61岁,平均41.16岁;病程45min~3d,平均1.4d。在病患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全部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组)80例和单纯西医治疗组(B组)60例。分组情况见表1,A、B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经统计学(秩和检验)处理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①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②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诊断可确立。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①凡符合上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②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及中医辨证属于中医血证呕血、黑便范畴;③患者知情,依从性好。

1.3.2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②不合作或不愿参加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并有心、肝、肾等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B组:在补充血容量(包括输液、输血)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采用西医常规治疗。A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根据我院临床医生多年临床经验,以大黄10g,熟大黄10g,白及20g,海螵蛸10g,三七15g为基础,根据病患实际情况,临床辩证分型加减药物治疗。

1.4 疗效观察:疗效标准:参照全国血证急症协作组和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血证学组制订的标准[3]拟定。痊愈: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试验连续3d阴性,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显效: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连续3天大便潜血试验(+),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有效:1周内出血减少,大便潜血试验由强阳性转为(++),出血伴随症状略有改善;无效:经治1周出血不止,重度出血经治24h后无好转甚至加重,出血伴随症状也无改善或加重。

2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及疗效比较,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极危重症之一,多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门脉高压症、应激性溃疡等病一起出血,以呕血、黑便、腹痛、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在于:首先,西医在及时补充血容量、抑制胃酸、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患者机体状态、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药局部止血创造了有利条件。再者,正如《血证论•吐血》所云:“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因此如何迅速控制出血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中医辩证,以止血祛瘀,活血化血大黄、白及、海螵蛸、地榆炭为基本方,结合病患实际情况,临症辨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通过对80例病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中医辨证主要为胃中积热型,肝火犯胃型,脾胃虚寒型。尤其是以胃中积热型最为常见,这多由于近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暴饮暴食、嗜食辛辣酒类,造成饮食失节,热积胃中,热伤胃络,胃气失和所致。《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预防的积极思想,倡导合理健康饮食,为人们避免不必要的罹受疾患,敲响了警钟。

上一篇: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一篇:消疹Ⅰ号方治疗慢性荨麻疹9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