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生为本

时间:2022-06-29 09:08:11

高中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生为本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要实现、达到的预期效果、任务标准,是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的选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笼统、偏执、死板、淡化,甚至没有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终是要实现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对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一、目标设置关注“三维”之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在每一节语文课上让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首先要做的是,我们设置教学目标时要紧紧抓住“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心,以“过程与方法”为重点,这两种教学目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要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把这两个目标的达成寓于“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有些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可能一节课或一个单元就可以实现,有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可能要经过一学期甚至二三年才能真正实现。

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获取过程。“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是滋长生成体验性目标的土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他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处理三种目标设置的过程中,要落实以学生为本,就必须认真准确制定“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因为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新知的多元互动的程序和做法,这种教学目标要明确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这是每节课教学目标设定的重点。

二、目标设置关注学生实际情况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教学条件等教学因素,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生活体验等要素为基础,分析其实现的可能性。不切实际地设置过高、过大的目标,就等于没有教学目标。

教师要具体做到: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整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指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立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教师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潜在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要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三、目标设置关注学生发展空间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母语基础,无论是语言文字知识,还是文学作品的欣赏,无论是阅读文言文,还是研讨、评价论文,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所以我们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预设性与生成性。

预设和生成必须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学语文整体教学目标范围内,同时还要受到阶段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的制约。但是预设目标不是天马行空,需要考虑一定的成效,要以所有能促进学生言语经验发展和语文素养提高的相关因素为基础,不是凭教师自己的主观假设、学科喜好制定;要避免僵化、固定、教条、单一,注意开放、动态、变化、调整,留有生成的空间。注重结合所教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实践、间接经验等课堂以外的课程资源,理解支持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预设和生成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只是一种可能性,不同语文基础、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在语文课上,产生新的问题情形不一样,尤其是十八九岁的高中生,他们在语文课上的某些生成性难以预测,难以在教学设计的文本中具体体现,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易于生成的地方,做好心理准备。

例如,笔者教《拿来主义》时,班里有一位女生就对“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提出两个问题,这两句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也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结果学生从时代背景、战斗艺术、篇章布局、语言特色、感情倾向等多角度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何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需要我们把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多做几种假设,需要依据汉语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时,不妨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关注学生的感受性。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从微观上说,以课标、大纲、教材、单元、课文为依据;从宏观上说,必须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高中生的要求。从根本上讲,必须坚持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来设置,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学生为本。

上一篇: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激活策略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