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威的课程观

时间:2022-06-29 05:21:00

浅谈杜威的课程观

[摘要]课程观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其课程观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注重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课程社会化”;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杜威 儿童观 课程观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87-01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经验,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应用,形成一个他自己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也因此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美国精神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者”。这位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师的教育思想涉及课程、儿童、教学等诸多方面。本文尝试从课程观这一方面来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中国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强调直接经验对课程的重要性,经验是课程的核心

在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他肯定了教育与经验的密切关系。“经验”在杜威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他认为经验包含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即主体人通过主动尝试得到经受的结果,行动与结果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结合才构成经验。在论述“经验”时杜威提到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杜威为了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讲到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儿童把手伸进火焰,并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痛苦联系起来,他感受到疼痛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就知道了火焰,了解灼烧。“‘从经验中学习’,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就变成尝试;变成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1]他认为我们离开直接的、第一手的知识,我们的概念就会愈来愈模糊。杜威提倡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在他看来任何书本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直接经验。但他同时也指出要注意间接经验的意义。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中,他指出:“用书本或阅读代替经验是有害的,而用它们阐明经验、发展经验是至关重要的。”[2]杜威并不否定间接经验,但在他的教育理论中强调儿童亲自动手去尝试,没有个人尝试去获得的那种真正有意义的经验也就没有学习。他认为课本教材所能给学生的都是间接经验,是从古老时代遗留下来的先人的智慧。直接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最有影响于行为。同时学生在身体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必须反思,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学生在身体活动中,在“做”中反思便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反思之后,经验的质量起了变化,也就学到了东西。这也是杜威称之为非常重要的“反省的经验”。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统一

杜威以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学观和社会观提出了崭新的课程理论。他在《儿童与课程》中否定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二元论。他认为众多学科把原本属于儿童自己的世界割裂成许多的观点和材料,破坏了儿童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活动课程论则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教育的理想所在。一切的系统学科都应是为儿童服务的。这种论断过分停留于儿童兴趣和能力的自发性方面,而忽略了其他的课程,忽视了知识的连续性。杜威提到的心理因素作用和类化的办法:在儿童发展的不同生长阶段为其提供适应其生长的课程,这些课程又都是儿童活动的结果。这就调和了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的僵化,使两者有意义地结合,也保证了儿童经验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三、注重教材本身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做”中学

教材要使儿童感兴趣,儿童才肯用心去学,从而掌握知识。儿童由于爱好而尽力去探索,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有助于深刻理解他所学习的对象。教材使儿童感到有兴趣并符合他们的个性,这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秘诀。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到了两个词:关心与兴趣。他认为兴趣和目的、关心和效果是必然联系着的。希望和争取的结果已经包含了个人关心和热切的态度。兴趣决定了态度,而态度又决定了效果。他提到了兴趣这个名词通常用法的三种意义:活动发展的全部态度;预见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个人的情感倾向。感兴趣的东西就能专心来做。在教育上,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开始,教师的目的期望是终点。而学生对教材有了兴趣就可以顺利地通过起点到达终点。因此在教学中要透彻理解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不管这些事物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还是呈现在想象中的。”[3]“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特殊能力、需要和爱好。”[4]儿童对教材的态度、对教材的反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的兴趣。这也是现代教育理论中教材的意义所在。“智慧所学习的任何事物都是在进行有主动的兴趣的活动方面发挥作用的事物。”

【参考文献】

[1][3][4](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0:154、211、212.

[2](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7.

上一篇: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学习效果... 下一篇:文人情趣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