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民需求视角的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29 04:09:13

基于农民需求视角的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青海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海东个案为例,基于农民需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解和实际需求,探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需求;农业基础设施;海东个案

中图分类号:F1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108-04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举措,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日益彰显。从概念的涵盖关系上说,农业基础设施只是基础设施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农业基础设施的产业命题最终还是归结于基础设施的产业性质。最初对基础设施给予足够注意的当推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1943年),认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可带来整个“社会获利能力”(SocialProfitability)提高的效果。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基础设施的内涵(陈文科,林后春,2000;张朝华,2009);(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林毅夫,2000;陈文科,林后春,2000;樊胜根,2002;彭代彦,200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陈文科,林后春,2000;陈杰,2001);(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研究(马晓河,2011);(5)从农村公共品的角度、农村基础设施角度来研究农户的需求的。孔祥智、涂圣伟(2006)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通过入户调查对影响农户需求偏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公共物品需求偏好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共同影响,但不同特征变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白南生等(2007)基于安徽凤阳5536户农村居民的调查发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对设施具有极其强烈的需求,且需求意愿呈现出“生产型”设施优于“生活型”设施的特点。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大量研究虽然给予多种视角,但基于农户需求角度的重要研究尚不多见。关于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更是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阻碍了青海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青海如何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对于促进青海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海东个案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东”以位于青海湖东而得名。全区总面积13160平方公里。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他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本区地处祁连山支脉大板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650-2835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属于高原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为323.6毫米,总蒸发量为1644毫米。现辖6个县,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县、乐都县。乡镇104个,其中乡52个,镇31个,民族乡21个(藏族乡14个,回族乡6个,土族乡1个),行政村1612个。农业、工业是海东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调查范围涵盖海东地区的平安、民和、化隆、循化、乐都和互助等六县。调查对象为该地区的普通农民,在本次问卷调查中“18%-25%岁”的占17.3%,“26-35岁”的占20.8%,“36-45岁”的占29.7%,“46-55岁”的占22.3%,“56岁以上”的占9.9%。采取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4份,有效问卷率为98.5%。

(二)本次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设计涵盖了34个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有关的问题。经过统计处理与分析归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具体分析:

1 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当问到“您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否了解?”问题时,表示“很清楚”的占1.1%,“了解一点”的占33.7%,“听说过而已”的占50.5%,“没听过”占14.7%。“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央1号文件从2006年实施已有6年,但所调查的农民绝大部分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不甚了解,在这样的状况下农民如何参与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不得不引起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对农民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实质不能及时把握和领会;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熟悉国家政策的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

2 农民对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总体状况的看法。当问到“您对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总体状况是否满意?”问题时,“非常满意”占2.7%,“满意”占18.8%,“比较满意”占46.2%,“不满意”占32.3%。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发展的需求,供求失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对农业基础设施不同类别的看法。(1)从对目前公路硬化情况(铺设沥青)的回答来看,“全部”占6.3%,“大部分”占65.4%;“一小部分”占11.9%,“基本没有”占16.4%;(2)从水利方面来看,农民对农田水利的强化建设意愿非常强烈。有排水设施的占6.9%,没有排水设施的占60.6%,不知道有无排水设施的占32.5%;(3)从能源来看,农民使用煤炭的占30.5%,使用电的占26.9%,使用干柴的占28.3%,使用秸秆的占4.9%,使用沼气的占4.3%,使用煤气的占5.1%;(4)从电力、通讯来看,通电率达到99.2%,基本上不停电的占39.1%,经常停电占8.4%,偶尔停电占51.7%,并且已实现电视、电话全村通,但是目前网络、邮政仍未实施率占18.7%,总体上来讲农民对信息化程度是基本满意;(5)从农业科研来看,1.8%的农民认为农业科研宣传力度很大,10%的农民认为农业科研宣传力度较大,44.2%的农民认为农业科研宣传力度较小,26.6%的农民认为农业科研宣传力度极少,17.4%的农民不知道;(6)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占15.4%,“勉强满足生产需要”的占43.6%,“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占41%;(7)从政府加强养殖业良种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中,“品种保护与引进”的占13.3%,“新品种培育”占46.6%,“产业化开发”占17.9%,“畜禽良种鉴定”占22.2%。

上一篇:改善生态环境要建立自然和谐的文化 下一篇:司法会计在反贪工作中的应用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