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探究李白生命意识的形成

时间:2022-06-29 02:45:36

从诗歌探究李白生命意识的形成

[摘要]生命意识是人生哲学的名题,它包含着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和把握。李白一生仕途坎坷,时常发出低沉的吟唱。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生命意识的内核是昂扬向上的。李白一生都执着于建功立业,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渴望实现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

[关键词]李白;生命意识;永恒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0

一、引言

生命意识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认识,其核心是对生与死的理解。李白肯定生与死的自然性,他的《日出入行》写的十分理智和乐观:“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徘徊?草木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的生命意识的形成,深受儒家“尽人事而安天命”观念和道家“放任自然”观念的影响和时代精神的激励,表现出自然而又昂扬向上。

二、生存的焦虑和苦闷

(一)对生命短暂的感伤

“月”和“酒”是李白诗歌中的最重要的两个意象。“酒”将李白引入了生命的巅峰状态,他的生命意识在醉态中被唤醒。“月”的永恒又常常触动他对生命永恒的渴望,引发他对人生有限性的感伤。「1诗人在回环咏叹中,抒发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如流水般逝去只有明月还长存于天地之间。最后结尾“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只能借酒消愁,用旷达自适来消释这种人生短暂的悲凉。面对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李白在感伤中开始了积极的思考。在《将进酒》中,诗人同样抒发了人生短促的概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间事,运用反向夸张,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使人产生强烈的震撼感。同时又与开篇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形成了鲜明对比,意义更深一层。一去不复返的河水象征着生命和时间的易逝,河水的奔流不息又反衬出个人生命的渺小。既然人生短暂,那么就及时行乐以求解脱吧:“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但是酒酣耳热之后,诗人还是露出了深藏其内的积极本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对生命的短暂的感伤是始终伴随着豪迈与壮观的,与《古诗十九首》中所抒发的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喟和悲怆迥然不同。

(二)命运的悲剧

“命运”是一个人一生中无意的遭遇,是人力所不能战胜的。李白一生怀才不遇,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未能实现,这是命运的不幸并非人力所能掌握。

在《行路难》其二一开篇李白就对自己命运的不济发出了绝叫:“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接着他借用冯谖、韩信和贾谊的典故,抒发了他的不称意、长安市井之流对他的轻视和嘲笑以及当权者对他的嫉妒和打击:“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他又借郭槐的典故深情歌唱燕国君臣的互相尊重和信任来表明自己对君臣遇合理想的追求,“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折节无嫌猜。”然而玄宗并无求贤的真心,召李白进京不过是为了点缀升平。这是命运造就的悲剧,同时也是其自身性格和信念使然。换言之,李白的痛苦正是来源于他对济世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对自己的命运李白也牢骚满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他甚至还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研究者多认为此是出世之语,我以为不可轻信李白的这种自我表白,这其实是痛苦中的无奈之语。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显然,退隐的前提是功成名就。在功业未建的情况下,他是绝不会选择出世的。所以在痛苦之中他喜欢用酒杯来消释命运的无奈,“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其三)

终李白一生,其诗歌和行为始终对现实充满着希望,即使在最低沉的时候也掩盖不了其昂扬的本质。艰难的处境并不能使使他消沉,在歧路彷徨的苦闷中他还是唱出了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追求生命存在过程的真实和圆满

(一)“立功”的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其最高理想,即实有圣人之德,实举帝王之业。李白渴望建立一番伟烈功业实现这种的理想,所以他一直以功业自许热心于从政。不过李白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并不是个人私欲膨胀的驱使,而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然。因为排除了自私自利,所以李白主张功成之后就要身退。他在诗中多次强调了这种态度,“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行路难》其三)“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

尽管李白的抱负始终得不到施展,但却依然执着,从不愿意放弃理想。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之后,诗人也一度消极,但他又振作起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即使远离京城,李白仍然对寄予着他人生理想的长安深怀眷念:“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安史之乱中,目睹国家分裂、人民受苦的现实,李白的济世理想变得更为强烈。他甚至不顾高龄毅然两次投笔从戎,直接参加战斗的行列。

(二)退而立言:追求生命的不朽

建功立业是实现不朽的最好方法,但当立功铭世不可得之后,又靠什么来被人记住呢?

李白在《谢公亭》中表达了这种深深的焦虑:“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谢公亭曾经是谢送别过朋友范云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思溯千古,触景伤情。时间流逝,昔人已经不复存在了,古今变幻,将来会不会有人也象自己追怀谢一样想起自己呢?李白很快想到了屈原,屈原也是在政治上遭贬斥,却在文学上名垂青史的。于是,他决心追随屈原。借助于词章留世,诗人就可以实现生命的不朽。因此在《古风》其一中李白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在政治上“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李白,最终实现了其文学生命价值的永恒延续。

参考文献

「1《李杜诗学》杨义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

「2《中古感伤文学原论》徐国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王兆鹏主编,武汉出版社,2004年8月

「4《李白诗全译》詹福瑞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5《追忆:中国古典文学往事再现》宇文所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

[6]《李白思想研究》杨海波著,学林出版社,1996年

上一篇:激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究 下一篇:浅谈建立集团财务中心对提高公司管控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