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6-29 02:30:17

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采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分析法,选取中原经济区1985~2010年统计数据,研究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投入、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是很高,物质资本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最后从中原经济区实际出发,提出了加大教育投资等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8-0013-03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的激烈竞争中,人才、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区域间人力资本的差异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的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探寻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对策建议。

1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1.1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概念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这一时期对人的才能培养进行投资所产生的价值已经被视为是一种资本。直到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首次对人力资本的概念作了明确阐述,人力资本理论登上西方经济学界的舞台。

人力资本指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具体表现为劳动力本身所拥有的经验、知识、技能、健康状况等,是体现在劳动力身上、可为劳动力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一切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知识存量、技能存量以及健康存量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改善人力资本利用的开支,都是人力资本投资。投资形式主要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迁移流动和科研投资五种途径,其中正规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存量增加的最重要途径。

1.2 经济增长

就一般意义而言,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国民收入)与上一时期比较所实现的增长。从函数角度看,经济增长就是描述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一种总量生产函数,投入要素可以是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

1.3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人力资本已经被公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舒尔茨发现,不同受教育层级的劳动力“智力劳动”能力比为;小学∶中学∶大学=1∶7∶25,说明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在经济增长总量中的贡献越大。巴罗(Barro,1991)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两方面:第一,人力资本的生产功能有要素和效率两个特性。前者对能否进行生产起决定性作用;而后者在生产效率能否得提高上起关键作用。第二,从人力资本具有的知识效应与外部效应分析,知识进步的需求、替代及收入效应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本知识效应。

2 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2.1 中原经济区的范围界定

中原经济区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延及覆盖周边部分地区的,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及特点、在其他经济区辐射范围外以致无法依存的区域经济体。具体范围包括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的30个地级市和两个县,面积28.9万km2,人口约1.7亿。

2.2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GDP总量由1985年的798.26亿元,到1995年突破2 000亿,至再到2010年的10 456.96亿元,26年间增加十几倍。

2.3 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现状

2.3.1 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数量

中原经济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数量逐渐增加,1985年中原经济区劳动力人数为6 980万人,2010年达到11 313万人。

2.3.2 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质量

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存量两方面分析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质量的基本状况。中原经济区的人力资本水平由1985年的4.83年增加为2010年的7.62年,说明中原经济区的从业人员的受教育年限在不断增加。

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中原经济区大专及以上、高中及普专人力资本存量结构呈逐年增长态势,基础教育基本稳定。

3 研究方法

3.1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模型构建

本文以CD生产函数(其函数关系为:Y=AKαLβ,其中:Y为总产出,A为技术水平参数,K为物质资本投入,L为劳动力投入,α、β分别为K和L的产出弹性系数)为依据,以其函数变形式——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作为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生产函数,揭示人力资本在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人力资本模型的标准形式为:是一个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式中,Yt为t时期中原经济区的国内生产总值;At为不变的技术水平;Kt为物质资本存量;Ht为人力资本存量;ht为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水平(其中Ht=劳动力数量×ht);α、β分别为模型方程待估参数,α、1-α、β分别为物质资本指标、人力资本存量指标、人力资本水平指标的产出弹性系数。由于要素产出弹性估算需使用对数线性模型,故将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作对数化处理,可得:

3.2 指标度量与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涉及到产出总量(GDP)、物质资本存量(K)、人力资本存量(H)、人力资本水平(h)、劳动力数量(L)等指标。本文选取中原经济区1985~2010年共26年的数据构建模型。

3.2.1 产出总量指标度量

测度经济增长最常用的指标为国民生产总值(GDP),本文选择实际区域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3.2.2 物质资本指标度量

为得到中原经济区1985~2010年物质资本存量,在Goldsmith(1951年)提出的永续盘存法基础上,直接采用当年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作为衡量物质资本存量的指标

3.2.3 人力资本指标度量

本文将采用劳动力数量乘以人力资本水平来计算人力资本存量。其中, 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素质)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度量,小学年限数定为6年,初中为3年,高中和中专为3年,大专和本科为4年、研究生为3年。

3.2.4 劳动力数量指标度量

本文用历年年末从业人员总数表示劳动力数量的投入,如表1所示。

3.3 分析方法

运用Eviews6.0对模型进行残差平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

4 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残差平稳性检验

由于涉及到的数据是时间序列,因此在考察产出总值(GDP)、物质资本存量(K)、人力资本存量(H)、人力资本水平(h)四者间的关系时,本文采用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并事先利用Eviews6.0软件对变量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表明各变量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平稳性,AD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4.2 模型回归分析

采用Eviews6.0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对回归方程的检验如下:

①拟合优度检验。由于R2=0.972634,非常接近1,所有变量能够解释地区生产总值GDP的97.3%,可判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高,总体回归效果较好。

②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方程的显著性水平只有0.000017,小于0.01,说明所选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能够正确反映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

③F 值检验。一般情况下, F值越大越好,本模型数据显示F=145.7401,因此认定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变量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4.3 回归分析结论

分析可见,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各解释变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879、0.121和0.136,说明物质资本存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而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于人力资本水平,说明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没有起到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构建人力资本主导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4.4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为了准确判断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对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求其增长方程,并写为差分形式得到:

式中,为技术进步(全要素)增长率,即除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α、(1-α)、β分别为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他们除以即为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计算得到各个解释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4所示。

从表4可见,1985~2010年间,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和2.8%,说明人力资本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外溢效应,但贡献份额不大。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1%,是经济高速增长原动力的主要来源。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但贡献程度远不如物质资本大,物质资本要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原经济区对人力资本投入敏感度不高,其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②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侧面反映了中原经济区目前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很大。

③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说明中原经济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动,造成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

根据分析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①加大中原经济区教育投入。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加大教育投资,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及其劳动技能水平。鉴于所辖省市农村人口比例高,相关部门应使教育的人力资本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

②培育多元化人力资本投资机构。鼓励私人人力资本投资机构发展,拓宽教育渠道,对于区域内优势产业所需紧缺人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③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人力资本外流。通过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丰厚的薪酬、优越的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努力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现代化的科研条件,同时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逐步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美).吴珠华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 舒尔茨(美).蒋斌,张蘅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3] 侯亚非.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 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 Barro Robert.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2):407-443.

[6] Lucas Robert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7] 谭永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8] 向蓉美,叶樊妮.永续盘存法核算资本存量的两种途径[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3).

[9] 王宇,焦建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05,(1).

上一篇:会计寻租理论研究综述与评析 下一篇:货运电子商务时代铁路物流基地发展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