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中的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

时间:2022-06-29 11:16:45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

提要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层激励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的讨论热点。本文通过对三者关系的研究,结合新的理解与认识,分析并讨论了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层激励和企业绩效三者中两两的关系,然后进一步综合,得出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层激励;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股权分置改革与管理层激励和企业绩效的理论背景

(一)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和背景。股权分置改革是在两次国有股减持实践失败后,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提出来的。它是针对非流通股不能上市流通严重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开展的,旨在把不可流通的股份变为可流通的股份,真正实现同股同利,建设一个健康、和谐和规范、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开始。2005年9月4日,证监会公布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以进一步完善股权分置改革,将其全面推展开来。

(二)关于管理层激励的理论和背景。2005年9月,国资委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探索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该通知使股改实现全流通的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激励(本文指管理层持股,即购买股票、奖励干股和股票期权等管理层股权激励)有据可依,鼓励了更多实现全流通的上市公司实现管理层激励,积极创新、勇于实践,也使很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据统计,目前在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的上市公司中,已有很多公司引入了股票和期权激励等手段,以调动内部人的积极性。但是在管理层薪酬中关于股权的长期激励所占的比例与西方国家相比,是非常低的,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关于企业绩效的理论和背景。企业绩效一般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与后续发展能力等企业内部效益方面和社会效益。社会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可见,企业绩效的涵义非常丰富,一方面企业绩效不仅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静态描述,也涵盖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动态表征;另一方面企业绩效也不仅仅表现为企业对于自身经济利益(经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还表现在为对社会效益的贡献。

二、关于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一)股权分置改革与管理层激励。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从时间上来看,股权分置改革和管理层激励是一种时间先后关系;从条件上来看,股权分置改革是管理层激励的先决条件,是实施管理层激励的必要条件;从作用上看,股权分置改革促进了管理层激励,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需要管理层激励进行辅助。

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促进了管理层激励,并为其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实现股改之后,国有股股东的利益就会和流通股股东趋于一致,这样就建立了以股价为基础的股市评价体系,股价成为了利益的核心,从而使股权激励下的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和全体股东的利益也趋于一致。这也就为国际管理上流行的管理层激励提供了在我国生存的土壤,使管理层激励能够发挥其作用。

另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全流通需要管理层激励。这种需要是由于管理层和全体股东的信息不对称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间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由于委托-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公司的管理层倾向于和大股东联合起来,利用各自的信息优势和控制权来侵蚀中小股东的利益。如果通过管理层激励使其拥有部分股权,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这样就可以抑制管理层和大股东“串通”侵蚀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动机。

(二)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将管理层激励和企业绩效相联系是西方企业管理体现激励制约机制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通行的做法。提高企业绩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让管理者拥有股权,让他们成为剩余索取者。股权分置改革中,强调确保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是两类股东之间的零和博弈。我们“只有积极推进管理层激励,使各方在博弈过程中实现帕累托改进,从而实现零和博弈向正和博弈的转变,达到多赢的局面。”(洪阳,2005)企业的绩效取决于其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全流通创造的空间,抓住全流通提供的机遇,积极建立管理层激励体系,减少成本,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至最低,使管理层和股东的用力方向一致,从而达到合力最大,最优化企业的绩效。

目前,关于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的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管理层持股比例决定企业绩效;二是管理层持股比例是一个内生变量,受企业绩效影响,而不是企业绩效受管理层持股影响;三是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是相互决定的。

笔者比较赞同管理层激励下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是相互决定的,管理层激励使管理层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成为剩余索取者,能减少委托成本,激励他们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抓住机遇,做出更有利于股东利益的决策,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绩效。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管理层激励下,股价高低决定了管理层收益的多少,所以就会产生负面效应,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或者因为其他原因造成股价不理想时,管理者可能会通过职权操控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这对提高企业绩效是不发挥作用的,相反可能因为未及时查找原因解决问题而造成企业的实际绩效得到损害。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管理层激励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即企业绩效也作用于管理层激励的效果,只有上市公司经营良好,价值可观,发展前景广阔,管理层才愿意拥有本公司股权,持有本公司股权才有价值。

据统计,持有大量本公司股票或者期权的管理层比拥有较少股份或期权的管理层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做出的投资决策会更加符合股东的利益。因此,管理层激励能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绩效。据调查,全部财富中对CEO产生的激励效果有77%是来自股票所有权的力量。

(三)股权分置改革与企业绩效。股权分置改革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作用是指,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一方面实现了全体股东同股同利,使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使股价成为他们共同关心的利益指标,使“一股独大”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健全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股改健全了股票市场的功能,摆脱了股权分置下股价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了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使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合理地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益。所以,股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绩效;间接作用是指,股权分置改革为管理层激励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管理层激励,管理层激励又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

三、三者间的综合关系

股票分置改革,一方面能健全股票市场,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绩效;另一方面为管理层激励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促进了管理层激励的推行,当然,股票分置改革也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管理层激励进行辅助,防止大股东与管理层联合起来侵吞中小股东的利益。而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是相互作用的,管理层激励能提高企业绩效;反过来,企业绩效也作用于管理层激励,因为企业绩效的好坏决定了管理层激励是否发生作用。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直观图如图1。(图1)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顾青.关于股权分置的思考.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6,12.

[2]洪阳.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探索.商场现代化,2005,12.

[3]彭军.经营者报酬激励理论及实证研究述评.2003,9.

上一篇:中美跨文化管理中的价值观透视 下一篇:高校负债风险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