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离不开传统媒体

时间:2022-06-29 11:04:16

中国社会离不开传统媒体

2012年底,西方传统媒体衰落的阴影再次笼罩中国传媒界。首先是德国的老牌报纸《德国金融时报》彻底停刊,接着是美国的《新闻周刊》在Twitter上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封面,这也意味着人们将再也买不到纸质版的《新闻周刊》。2013年,《新闻周刊》全面走向数字化。西方传统媒体一个个倒掉,让中国传媒界感到危机重重,他们的今天会不会就是我们的明天?未来,新媒体会以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媒体造成威胁吗?中国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1月5日,在第十届亚洲传媒论坛上,中国文化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丁俊杰。丁俊杰表示,现在整个传媒的变化“像雾”,看得见摸不着,说明白的不一定是真理,说不清楚的可能是真正的大道。以下是丁俊杰观点摘编。

中国传统媒体存在的理由

中国的传媒生态与西方国家的传媒生态是不一样的。对《德国金融时报》的停刊和美国《新闻周刊》的转型,我们要给予高度重视。但我们的传媒界又不必过于焦虑。我对未来的判断是,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将有一个减少的过程。目前,中国媒体的数量太多,很多在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生存不下去的媒体,会在传媒产业发展的大潮中被淘汰。这类媒体影响力小,没有个性,社会和市场都不需要它们。但我们的主流纸质媒体,不会遭遇类似《德国金融时报》因市场环境变化而停刊的命运。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这是我国的体制决定的。从整个媒体传播的角度来讲,中国的传媒会和世界传媒发展的潮流保持一致,但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所谓一致,是指中国的传统媒体要顺应潮流,在数字媒体、社会化媒体等的变革中,有一个淘汰、选择、重组、成长的过程,谁也无法违逆这个潮流。但从社会属性、政治属性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媒体和中国整个制度结构密不可分。从中国社会机制角度来讲,在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社会需要有一种像定海神针一样的东西来引导大众,这就离不开传统媒体。比如说《人民日报》为什么要增加评论版?这不是政府的决策行为,而是媒体对市场的呼应,市场需要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媒体在众声喧哗当中,给它指一个方向。在无中心时代、多媒体时代和网络时代,实际上人们失去了方向感。所以,只要传统媒体指引方向的功能其他媒体替代不了,就有存在的理由。

反对替代论,也不完全主张融合论

我认为,传媒的发展是一个加法和减法的过程,这个观点可能比较中庸。我首先反对新媒体将替代传统媒体的论调。第二,我也不完全主张融合论。什么叫融合呢?融合就是没有你我之分了。我认为媒体生态的宝贵之处就在于你是你、我是我,有非常鲜明的区分。比如,你是杨树,我是松树,他是小草,大家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森林,这才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把杨树、松树等都嫁接融合在一起,变成了四不像植物,这还能叫生态吗?媒体生态也是一样的,媒体百花园里的媒体是多样化的,充满生机的。既然媒体生态是个百花园,那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发展就是处在一个加减的过程中,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和属性,各自有各自的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

我觉得现在传统媒体转型是没有方向感的,把业务延伸到网络上,就认为和新媒体融合了,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转型不是折腾,为什么转、怎么转、朝哪儿转,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现在流行的另一个概念叫升级,在新的评估体系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等重要,离了传统媒体不行,光靠传统媒体也不行,过去传统媒体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今天传统媒体是多种选择中的一个,传统媒体如果不升级的话,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那就要被淘汰。

对传统媒体来讲,价值和危机是并存的

中国媒体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会经历淘汰、选择、进化、成长的过程,但大家更多看到的是淘汰、危机和挑战,而没有看到成长的空间。过去企业要想达到好的宣传效果,不依靠传统媒体,往往实现不了预期的目标。那么,今天是不是过渡到没有新媒体,企业就达不到它的宣传目的呢?实际上也不是。仔细分析,当今时代企业要想达到宣传营销目的,必须一手抓住传统媒体,一手抓住新媒体。放弃其中任何一个平台,宣传效果或许都会大打折扣。

对传统媒体来讲,价值和危机是并存的。以前,广告业跟媒体有关系的三个业务是媒介、媒介购买、广告传播。以前,媒体就是卖收视率、发行量等,但如今大家会发现媒体的业务范围已经大大扩展了,同时广告业务又增加了综合评估这一环节。所以,关键是传统媒体能不能融入到新的评价体系中。企业既要依靠传统媒体,又要依靠新媒体,这里就有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传统媒体要做到,让企业在既依靠传统媒体又依靠新媒体的过程当中,看到传统媒体具备新媒体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新媒体的提法其实不科学

我一直不主张新媒体这个提法,因为“新”这个字本身是一个过程性的字,不是一个静态的字。用“新”这个字去描述媒体概念,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大家为什么用“新媒体”这个提法呢?我们今天的媒体处在一个高速变化、无处不变、无时不变的过程中,只能选择使用新媒体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准确的说法应该根据渠道和介质特性来描述,比如就叫互联网媒体、移动终端媒体等等。但从另一面来看,这也是比较保守的,体现不出产业发展的最本质变化。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媒体的体量会大大增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影响力会大大增强,这个影响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的影响力,一个是社会的影响力。但是,从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角度来讲,新媒体的局限是非常大的,因为它的底线没有形成,它的边界也没有形成。它对个体和社会影响的正负两个方面都还没有界定清楚,比如,它是不是消解了人们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微博的短、小、精、快的特点是不是影响了人们的缜密思维和逻辑思维?它是不是对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凝聚社会共识是不是发挥了作用?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觉得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内容制作、内容传播等方面,应该学习传统媒体的经验和做法。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01-12;中国文化报记者毛俊玉采写)

上一篇:小书大智慧 下一篇:2013春夏彩妆流行纽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