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学生之“悱”做“水到渠成”之事

时间:2022-06-29 10:00:39

激学生之“悱”做“水到渠成”之事

我国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小学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明确讲述: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的积累,为学生选择可以终身学习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相对技能来讲,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就颇具基础性和多样性。纵观整个学习生涯,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仅有在小学教学阶段中才能学习到比较完备的数学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方式、及混合型的计算方式。无论哪个学科其教学规律基本都可以归结为在学习公式过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到相关的四则计算方式。譬如:中学、高中物理教学、中学、高中化学教学等等。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认真学习好四则混合运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这才是最终的最有益的终身教育。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传统的计算教学,采取大量的练习,认为“熟能生巧”,只要多练习就能提高正确率和速度。固然,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有所提高,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会显得很生疏,而且,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并没有得到相应培养,究其原因,有三点:

一是教师教学时引导的时间很少,有的仅仅是几分钟的时间,大量练习枯燥无味的计算题;

二是学生认为这部分知识简单,思想上消极,加上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训练,所以做题时错误不断;

三是很少有关于算理的交流和探讨导致算理不清,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算,不知其所以然。

上公开课也很少有人选上计算课,认为计算课不容易出彩,近来,我有幸听了本校老师上了一节《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的计算课,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没有繁杂的计算,但是教者在教学时的一些做法,给我以后的计算教学课许多启发。

一、自主学习,适时点拨是计算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很多老师认为计算没有什么好讲的,简单的几句话,重复来重复去,学生听的厌烦,老师讲的也累,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如果能满足学生这种需求,使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老师在关键的地方适时点拨,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这节课教者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在新授教学时,让学生大胆猜测除法竖式的写法,学生在已有的加减法和乘法竖式的知识基础上很容易想到上下对齐的方法,这时老师提问:“这样写到底对不对?除法竖式应该怎么写呢?你们是想自己看书来解决呢还是让老师带着你一点一点的去学习?”激起了学生之“悱”学生的回答当然是自己去发现,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成功的发现者,学生自学课本非常认真,通过自学,大多掌握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教者随后的板演着重强调的是商的位置,每个步骤的意义,学生学得积极,老师教的轻松,我认为在计算教学时采取自主学习,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创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

计算教学是采取情境导入还是复习铺垫,或者两者兼有,我认为应视具体内容而定,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本节课导入中,教者采取二者兼有的方式:先复习了一些简单的口算除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接着出示六一儿童节布置教室的情境,有12盆花,平均分给3个班级,每个班分几盆?为下一环节竖式的写法做好铺垫,使学生直观感知相减后的0表示正好分完了,被除数12下面对着的12是3和4的乘积,表示一共分了12盆,在这里情境创设的作用显而易见,如果不联系情境学生就无法感知每一步骤的意义,学起来就是机械的记忆,当然容易遗忘。

三、讲清算理,拨云见日,学生才能知其所以然

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不能想像一个连基本计算的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怎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呢?教者在课的最后还提了一个问题:“除法竖式为什么不和像加减法和乘法那样上下对齐写呢?”有个学生非常聪明,他想到了有时分到最后不是正好分完的,剩下的部分要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了相减的必要性,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写除法竖式,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知其所以然。

教者把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教者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教者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条桥梁,铺设一条道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把一节计算课上的有声有色。

【作者单位:宿迁市师范附属小学 江苏】

上一篇:开展趣味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乐学 下一篇:水晶之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