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走进操作的误区

时间:2022-06-29 09:03:09

别走进操作的误区

在新课改的促使下,动手操作作为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进数学课堂,一些问题操作也逐渐显现:首先是形式上的操作。特别在一些汇报课上,虚设操作过程,为操作而操作,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动了起来,气氛也热闹起来,在老师叫停后,操作结束了。再有就是模仿操作。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让学生就事论事地进行一些与教学内容较一致的操作活动,只是对课本活动的一种简单模拟。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体现操作的价值,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呢?

一、明确操作目的,激发学生内在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而操作,在需要的基础上主动操作探索时,学生的主体性便显现出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过程时,就会多一些“迫切需要”。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地操作,对操作的目的并不清楚,便无从谈起主动操作,也很难产生深刻的体验。如果教学时能把整个探索过程还给学生,不再牵着学生走,而是创设一个学生主动探索操作的氛围,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二、注重学生的协同合作、教师的适当引导

由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存在差异,在操作活动中的表现也就不同。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来进行操作活动,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不同体验有利于相互碰撞、交融、共振,产生出某种独特而又新颖的见解。当然,在合作中要防止优秀生垄断操作,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当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意适当地指导,使操作过程合理、有序。

三、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思考”是核心

为了避免把数学上成手工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让学生的手、脑、口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在动手中去感受、去观察、去分析、去发现、去创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时虽然学生操作了,但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因此难以了解知识的本质。

四、组织交流,及时反馈

学生经历了一系列探究性操作学习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提炼出数学知识。此时,学生有所感悟,其体验呈零碎状态,是生成性的,多样不可预测性的感性知觉,教师要及时组织交流引导,整合这种感悟,帮助学生从具体感悟体验阶段进入抽象概括阶段。并应用新知识,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达到内化,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整个操作过程,或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法、不同的思路。使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野徐中心小学)

上一篇: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实践研究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