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初高中衔接背景下的同课异构

时间:2022-06-29 04:19:46

文言文教学初高中衔接背景下的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在学科活动中较为盛行的一种活动形式。最初来源于各级各类的选拔性竞赛活动,目的是在客观背景下尽展参赛选手的个性美,同中求异,寻求个性解读,形成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希望课堂有亮点、有看点。随着这种形式在各校的推广及在实际教学过程的运用,基于研讨的目的,出现了一些更为细化的异构背景。在学校起始年级衔接课题研究的大背景下,我校高一年级决定以《鸿门宴》为例,做一次衔接课的异构研讨活动。

其实,不管是竞赛课还是研讨课,无非在于教学理念的引领、教学设计的机巧与灵动、学法的传授与实践,异构的前提是相同的,即“三本”――课标、文本和学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应试指挥棒的磁场下,语法传授甚少。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思对即可。

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由此可见,在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中关注点除了读准文意、读准情义、读懂技法,还在于读懂文化。落脚点在于文言学法的指导和阅读广度、思维深度和情怀高度的引领。

《鸿门宴》是高中课本中经典传统篇目。从文学角度看,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真实且塑造手法多样,展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人格魅力;从文化角度看,辩证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进与退、显与隐的生存智慧。但要让学生真正吃透就必须经过几个环节:读懂节选部分事件及人物,收集刘邦、项羽鸿门宴前后的相关经历,历史上及现在对两人的不同评价。按照对文本及相关素材理解的层次来看,第1课时是对节选文本及《史记》常识的了解,第2课时为刘邦形象的鉴赏,第3课时为项羽形象的挖掘,第4课时为不同历史阶段对刘、项的评价及学生对他们的个性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历史、对《史记》中建构的文化、精神及生存智慧的理解与习得。同时基于衔接背景的考虑,我们确定了如下衔接点:1.特殊文言现象(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初中相关篇目的回顾;2.塑造人物手法之一――正面描写,主要分析刘邦这个历史人物;3.塑造人物手法之二――侧面烘托,延伸拓展,勾联初中文本《陈涉世家》及《项羽本纪》,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构建的文化精髓;4.评价与反思――收集历史上对刘邦、项羽的评价,养成思辨意识,形成独立见解。结合每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分别确定了自己研讨课的题目:“成功逃生的刘邦”、“以显衬隐,话霸王之‘不忍’”、“多维评价,彰显时代需求”。

现将研讨课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总体上看,这次的同课异构体现的是一种阶梯状不断由表入里深入理解艺术手法、不断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整体教学的设计。这次同课异构的实践既体现了对初高中语文核心能力(阅读与鉴赏方法)的重视与培养,也凸显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与初中的差异:从字、词、句、篇的阅读理解转向关于某个人物或某个专题的一类文章的研究性自主阅读与评价,从感性走向理性,在各种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去伪存真,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这样的意识:将经典文本置于文体、作者和时代的三维语境中多方复合,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深度解读,以此来为人生的成长指引一种方向。

[作者通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上一篇:糖尿病伤“心”于无声 下一篇:2014江苏卷:“变”与“不变”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