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江苏卷:“变”与“不变”的博弈

时间:2022-09-22 03:41:27

2014高考江苏语文卷结结实实地给绝大部分备考教师上了一堂课:我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也白猜。这份试卷充分体现了命题者与模式化备考的博弈,或者说命题者以剧烈的变化来矫正当前投机取巧式的备考,可能有些矫枉过正,但我们应该重视这些变化背后暗示的语文教学要求和高考备考思路。

2014高考江苏语文卷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显性的变化太大了。“语言文字运用”变了:全部以选择题为考查形式;“古诗文”变了:首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往更多的是在翻译中考查。翻译题首次变成了两小题8分(原来是10分),首次出现了文字简答题。诗歌鉴赏采用了两首诗歌的形式。课内名句默写,出现了之前考查过的句段,但是需要填空的部分不同。现代文阅读文本也变了,首次选用了外国文学。

统观这份试卷,有我们以为会变其实没有变的,比如说文言实词考查,《2014江苏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卷说明中增加了文言实词意义填空的题例,于是省内多个大市模拟题都将实词意义考查形式由选择题变为填空题;比如说课内名句默写,以为会回避已考查的句段,结果考查了两个;再比如,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题“探究题”,以为不会再用2013年的14题的出题方式,结果出题角度、问法、选句位置几乎一样。

也有我们以为不会变其实变了的。“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部分可谓“剧变”:简答题变为选择题,这完全出乎意料;词语辨析由单一的成语变成了“成语加词语”;对“对仗”修辞手法的考查竟然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对“得体”、“连贯”语言表达要求的考查竟然是以两道选择题6分的形式来考查。

这些“变”与“不变”,体现了一种博弈,也体现了一种“改变”。正如命题组长骆冬青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所明确表示的:“今年语文卷从以知识为导向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让考生能自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审美的感悟力直接面对文本,考查学生真正的能力,让语文考试真正回归到语文上来。”其实这真不是专家故作姿态“唱高调”。面对这些变化,我们稍加冷静地分析,便会觉得太正常了。刚开始觉得不正常,是因为我们把高三的备考搞得不正常了:虽然再没有谁相信猜题、押题,但大家却在猜题型,押题型。备考、模拟命题有了很强的套路,拟定的参考答案都带有明显的“高考答案模式”。当学生半懂不懂地写出了我们授予的“高考答题模式”而混得分数时,我们自以为把握住了高考的命脉,以为这就是备考。这种备考套路无疑将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萎缩。

仔细看看这些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变的是形式,考查的知识点并没有变化,这是变化之中的不变。近些年来的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已经体现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宗旨,“去模式化”已是趋势,只不过不像今年这样显著而剧烈。在高三教学中,这样的“矛盾”现象也可以佐证“去模式化”趋势的存在。有些高三教师狠抓高考题型,研究出所谓的高考答题模式,使得班级平时的模拟考试成绩还不错,甚至是遥遥领先,但是高考成绩却一般。反之,有些教师平时就注意“去模式化”,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审题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虽然平时成绩平平,但高考成绩却很出色。

我们认为,“去模式化”实际上有利于减少高三备考的任务,减轻备考的压力,因为它使得“题海战术”收效不大,让我们明白高三语文复习不能以考代讲,一味做题;不能盲目赶路,没有方向,使复习走进高耗低效的困境。去模式化,需要我们重新认清语文的本色,教“真语文”,设计并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切实有序地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夯实。高三备考需要“死”去“活”来。

所谓“死”去,指减少大量识记性的知识复习,比如说字音、字形;少讲一些所谓的“高考答题模式”;少练一些繁难偏旧,脱离时代的试题和作文题;讲清楚一些学生易混淆的概念,使其能够准确判断,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骆冬青教授表示,2017年高考改革将迎来新一轮更大的变化,未来几年是逐渐过渡的过程,单纯的记忆性知识在试卷上呈现的会越来越少,体现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

所谓“活”来,指高三备考应该以语文能力为重要依据和重要靶的,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本,改训练题目为训练能力,同时搞活复习思路,拓宽训练能力的方式和方法。比如说,训练和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要拘泥于依靠“现代文阅读”这一种题型,也不要拘泥于在讲现代文阅读题的时候,面对一则可以训练学生理解能力的优质语言材料,就可以展开相应的语文能力训练。面对一则优秀的人物传记,不要因为它是文言文,就只讲实词虚词,可以让学生概括人物特点,提炼传记的寓意,可以将此传记积累为写作素材。面对一则古典诗歌,可以让学生说说诗歌中某种自然现象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多说说“是什么”,“为什么”,使得语文能力的训练立体化,始终以能力为纲。这样之后,再辅之以一定量的综合试卷重点训练审题能力。只有理解能力、审题能力确实具备了,学生面对千变万化的试题,心态才能从容,以能力托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切实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必要,而不是感觉高三语文“白学”了。很多高三语文教师在看到高考考题之后往往也有一种“白教”的感觉,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改变的势在必行。

就像走路,只有跌疼之后,痛定思痛,才能痛改前“非”。要感谢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这种变与不变的博弈给了我们宝贵的反省机会,正因为有了这次反省,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语文之路该怎样走。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搬经中学]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初高中衔接背景下的同课异构 下一篇: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