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意外之时,精彩生成之处

时间:2022-06-29 03:03:54

教学意外之时,精彩生成之处

摘要 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课前精心地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处理课堂“意外”也将底气十足。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意外 创造精彩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的统一。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也正因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可能”。教师要把这种意外生成的资源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加精彩。

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但它不会凭空而至,有时又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那么,该如何把握生成性资源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会变成空中楼阁。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

平时我们所说的备课,就是对教与学的预设。一是对教材的预设,就是准确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和设计,使之更贴近学生。二是对学生的预设,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我在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个教学内容时,就遭遇了一次较大的“意外”。这是一节镇江市的公开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例1,而对于例2,许多学生往往想不到用替换的方法去解决,于是我在导入时设计了“用铅笔换学生笔袋”的环节:(1)一枝铅笔1元,一个笔袋10元,学生很容易得出:十枝铅笔换一个笔袋(价格相当)。(2)如果老师就要用一枝铅笔去换你的一个笔袋,怎样换呢?学生也很容易地得出:老师再给9元钱。这两个环节是分别针对例1和例2而设计的。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堂的引入部分,要唤醒学生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那节课讲解例1的部分进行得很顺利,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在我组织同学们小结完例1 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及注意点后,我出示了例2,心想:听课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你们将会领略到我在引人部分独具匠心的设计所带来的精彩效果,我将掀起课堂的一个小高潮。于是,我信心满满地问同学们:“你还能用替换的方法解决这道题吗?”“不能。”尽管课前我知道学生对例2的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此集体性的反应是我预设时所没有想到的,那一刻汗从我的后背滴下,听课老师们也紧盯着我,看我如何反应。情急之下,我想到了备课时曾重点研究过例1和例2的不同,于是,我接住学生的话,问:“你为什么认为不能呢?”学生讲出许多例2与例1的不同之处,为自己认为的“不能”提供佐证。例1 与例2两个例题的不同之处的比较就这样不显山不露水地完成了,并且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一番之后,我再要求学生:“有着这么多不同之处的题目,能不能都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呢?想不想试试看?”然后,我再问:“有着这么多不同之处的题目都能用替换的方法解决,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还有不为我们所知的相同之处吗?”

这节课经过这次“意外”后,反而一改平淡,呈现出学生活跃的思维,看得出学生学得很开心,意犹未尽。可见,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课堂教师灵活的调整及精彩的生成!我们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展现学生预设性“生成”的精彩。

上一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困难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