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视角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构

时间:2022-06-29 02:17:38

知识视角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构

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认识,越来越受到各国技术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本文从技术是知识体系的视角,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学习分类理论为指导,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建构,希望能够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提供一种思路和框架。

知识体系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分类信息技术课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今天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人们发现,不管是工具论也好,文化论也罢,人们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来构建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同学校的其它学科课程相比,还缺少系统性、严密性和科学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与人们对什么是信息技术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不无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认识,越来越受到各国技术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本文从技术是知识体系的视角,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学习分类理论为指导,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建构,希望能够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提供一种思路和框架。

一、信息技术与技术

什么是信息技术?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信息技术的中心概念是“技术”,对技术的认识影响到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进而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与教的行为。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技术是技艺、技术是物质手段、技术是系统性行动知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局限于技艺、物质手段的层面。例如,人们曾经批评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微软培训”,它的特点就是教材以软件说明书的形式出现,教师教的就是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这种“手段说”有其合理性,但“手段”只是技术可见的标志,而技术的本质是已经内化到机器、设备等工具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如创造力、智慧等。技术是个历史性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技术是一个“多面体”,认识技术的角度当然是多样的。早在1990年,美国一个技术教育研究小组出版了一份权威文件《技术教育的概念框架》(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在这份文件中,“技术”概念是这样定义的:“技术是一种知识体系,是对资源的利用,以产生能满足人类愿望和需要的结果。”[1]这个界定不仅指出了技术是一种知识形式,而且进一步认为它是一种利用资源的知识形式,当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技术知识可以系统地操控有关知识、工具、设备、规则和概念,最终实现问题解决。把对技术的认识向知识维度集中,使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人造物、技能、技艺,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飞跃。

从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人性化的信息技术产品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已超出了技艺的概念水平,也不能再简单地看作是与信息相关的机器、设备等这些物的东西。在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一种资源,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资源利用的知识体系,其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利用信息资源实现问题解决。将信息技术定义为一种技术知识,突破了传统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器官延伸的技术的藩篱,在这样一种认识下,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依据信息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知识体系,揭示技术、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分类与建构

长期以来,知识只是在哲学和教育学研究中被涉及,现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知识成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知识进行分类,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广的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在他们的分类体系中,尽管在表述上两者有一些差异,但他们都是将学习的结果分为动作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动作领域的学习不是主要学习内容,情感态度领域的学习应贯穿于其它领域学习之中,这样知识的学习即认知领域的学习就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了。笔者认为,将信息技术看成是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可以将其概括为事实性知识、技术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来构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科学的课程体系。

1.事实性知识――培养问题解决的意识

“事实性知识”是对事物实际情况的一种陈述,其内容是事物的实际,具有客观性;其形式是一种陈述或判断,具有主观性。学习信息技术的事实性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意识。信息技术的事实性知识主要包括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识、信息技术发展与演进的重要历史事件等。李艺教授指出:信息技术发展的实例,史实的恰当运用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加深印象等作用。[2]学习信息技术的事实性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果一个人缺少对某一技术的基本了解,也就不可能对它产生意识,没有相应意识也引起不了他的注意,更不要说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2.技术思想与方法――获得问题解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信息技术的思想与方法是指蕴含在信息技术中的概念、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信息技术不但包括传统的信息技术部分,(例如计算机设备、设备、操作环境、应用软件)而且也包括蕴藏在技术中的科学原理。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导致我们今天的硬盘越来越小,而存储的数据量却越来越大,从而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今天的信息技术中科学知识的因素在增长,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就必须知道蕴含在其中的科学原理。

尽管在信息技术中,科学理论知识的地位在提高,但是经验因素并不失去它应有的地位。经验不但可以产生技术思想,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技术原理,例如,在因特网上有大批协议几乎与因特网同步问世,确保了网络的畅通,最著名是“TCP/IP”协议。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并不需要学生知道具体网络协议的代码,研究这些代码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但是我们可借助于在高速公路中行驶的车辆必须遵守事先公布的交通法规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畅通无阻这一经验,理解协议的功能和意义,从而理解网络工作的基本原理,只有了解网络工作的基本原理,才能正确判断和解决网络中的故障和问题。经验知识是现代信息技术加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信息的存储、转换、传递和加工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处理经验知识。例如,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时,常常需要利用搜索引擎收集相关的信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取需要的关键字,然后将关键字输入到搜索引擎中让计算机进行处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地进行这样的尝试,信息技术能够快速、高效、无损、低成本地为人们的尝试提供支持;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所谓专家系统,就是把许多专家的知识(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汇集到电脑中并使之条理化,以供解决问题时咨询和利用。信息技术为经验知识的积累和继承提供了全新的方式,也为经验知识发挥更大作用创造了条件。所以,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既是师生之间经验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得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的过程。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究 下一篇:高职英语教师现状分析及可行性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