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06-29 12:42:47

语文课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更高的层次应是在培养使用这种工具的前提下,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根据“人”(学生)思维的特点,立足课内教学,拓展课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造性思维

1990年国家教委修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创造性与创新性是指思维活动或者体力活动具有的创造活动的特点或倾向,或者这些活动的产品带有的一定的创新性。它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它的特点就在于“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1.利于开发智力。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开发学生的智力,那就必须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构成智力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长于培养能力。语文能力是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语文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定的语文活动和以语文为工具的相关学科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按照信息学原理,听和读属于输入的信息、说和写属于输出的信息。就输入的信息来说,当学生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之后,他们不可能全盘吸收,他们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甄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当学生需要向外界传递信息时,他们会根据相关的对象、内容,选择恰当的语句、色彩、感情,甚至逻辑、修辞加以表现,以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不论输入或输出信息,都需要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在输入(学习知识)——思考——输出(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基于以上理解,在“高效”的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结合课内教学,拓展课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敏锐洞察的思维能力。洞察是知觉和思维相互渗透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在洞察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把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重复现象进行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获得新的发现和发明,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特征之一。

2.想像丰富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始终伴随着创造性想像。创造性的想像,能不断履行旧表象,创造新表象,赋予思维以独特的形式。想像有时难免带有种种主观臆测、虚假和错误成分,但它却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例如,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北宋都汴京(今开封),与情人话别所写。全词充满创造性想像,全词正体现了文学创造想象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3.大胆求异的能力。所谓求异,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差别的一种思维,即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之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写有《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在香如故。”

1961年12月同志“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也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的咏梅词昂扬奔放,乐观坚毅,一反陆游词的低沉抑郁、消极颓丧,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博怀。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与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训练,能增强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知识经济呼唤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呼唤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应摈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努力创造条件,采用灵活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培养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1).

[2]R.J.斯腾伯格,斯皮尔-史渥林.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07).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

上一篇: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实施新课改 下一篇:浅议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