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

时间:2022-06-28 09:58:45

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

摘 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两年多以来,对课程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触。了解课程相关的理念不仅对从事本课程具体工作的教师是个首要问题,对其他非本课程人员也能澄清和了解通用技术课程。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多元智能;高中;技术素养

在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种类出现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中。技术学习领域的设置,技术素养目标的确立,使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和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技术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功能,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通用技术作为新课改的亮点,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来落实课程目标,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更新,角色需要转换,教学方式需要转变,教育思想需要转化。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谈一些课程理念的学习体会。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H.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并在以后的时间里加以发展。该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智能不是一种智力而是一组智力,并且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多维度的、相互独立的形式存在,即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他提出人的智能结构至少由七种智能因素组成,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交流—交际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七种智能因素同等重要,应给予它们同等的关注。智能的分类也不仅局限于这七项,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鉴别出更多的智能类型或者对原有智能分类加以修改。这些智能要素在个体身上不同的组合方式,导致了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和不平衡发展。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一个人又都是出色的,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这样一种活动来发展自己。

长期以来,受传统智能理论的束缚,许多教育工作者固执地认为,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单纯地用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或差。传统的课程体系由“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学科组成,其设置以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核心,将语、数、外作为主科,而将音、体、美等视为副科,这种学科的地位分等显然不利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尤其是在教育演变为“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学生的多种潜能被忽视、被压抑、被扼杀。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能类型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领域和特点,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教育,他们就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型人才。教育工作者只有确立了新的学生观,以乐观的态度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二、关于技术素养培养的认识

人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社会,技术素养之所以对所有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是使他们理解为什么技术及其使用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如此重要的力量。任何熟悉技术的人都将从中获益。每一个人——从公司首席执行官到教师,从农场主到家庭主妇——只要熟悉技术,他们就能将其工作做得更好。技术素养使那些将来选择技术职业如未来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学生以及许多其他专业领域的学生受益匪浅,因为他们可能从接受技术教育开始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

技术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技术增强了我们改变世界的能力,直接影响社会系统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人类事业的成功或失败,给个人带来直接的利害关系。谈及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时往往会被理解为劳动技术的培养或者是被理解为信息技术的培养,实际上技术素养远不止某种具体的劳动技能锻炼,也不仅仅是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知识,它涉及每个公民具有某种程度的、从更广泛角度看待技术的性质、行为、力量和结果的知识。技术素养实际上包括了学生在设计和开发产品、系统和环境以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计划。如美国的《技术内容标准》一书中所阐述的:一二十年后,我们的世界将变得非常不同,我们对此无法选择。然而,我们倒是可以选择是睁大眼睛迈入新世界,自行决定我们想要它变成什么样,还是让世界推着我们前进,对于我们将走向何方或者为什么走向哪里茫然无知又手足无措。技术素养决定着我们做出哪一种选择。

三、对技术课程目标的认识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课程目标是理解课程设计、明确课程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组织课程实施、进行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尺。

课程目标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成就标准,是对学生学习所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的设定,它应当是每个学生都应达到的;同时,它作为一个标准只要求学生基本达到即可,并不要求每个学生在这方面都是优秀的。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可在这一点上灵活掌握。

课程目标与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它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过程所形成的在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则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应达到的预设状态。教学目标较为具体,适应面较小,仅限于微观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概括性强、较为抽象、适应面较广,适用于整个课程建设和管理过程。

当然,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也有紧密的联系,课程目标指导着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

四、对实施课程主要困难的认识

从客观条件上讲,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设备、材料、场地等物质方面的准备。从主观上看,目前衡量学生成绩好差、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尺度还是高考,如果课程内容与考试无关的话,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等各方面对技术课程就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在许多地方只能做些表面的文章,对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甚至是没有,对教师的课时、工作量、编制、职称等问题都缺乏充分考虑,这些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使用课程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何评价课程效果、如何接受课程培训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刚接触本课程的教师。长期受到原有课程体系束缚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时会感到欢欣鼓舞,但更多的是对旧课程体系不满的一种释放,对新课程的认识仍然是表面的、肤浅的,对课程的认识、把握和操作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认识。

五、简要的结论

加强技术创新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尝试适应现代通用技术教育需要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新课程改革使得过去一些奉为经验的做法受到了质疑,促使教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之前一直从事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审视。本课程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供借鉴和选择,只能靠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决策。现有的课程优势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可以不用被动地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做,而是主动地对课程进行探索、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艾述华.谈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生的角色定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9).

[2]蔡铁权.中学科学教育要关注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对我国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启迪.教育科学研究,2006(6).

[3]顾建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人民教育,2005.

[4]孙启民.正确认识新课改.教育情报参考,2004(2).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二高级中学)

上一篇:图文信息型试题赏析 下一篇:在探究合作中提升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