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人二语习得中的劣势及对策

时间:2022-06-28 05:36:36

【摘 要】为了职位晋升,抑或是与外国友人更好地交流,许多人在工作以后仍然学习外语。在学习他们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与儿童时期遇见的困难截然不同。成人之所以在二语习得中处于劣势,是由母语负迁移,焦虑心理,以及记忆模仿能力不足所造成。那么采取相应措施,可使成人在二语习得中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成人;二语习得;母语负迁移;焦虑心理

一、引言

成人学习外语,或是为了职位晋升;或是为了与说不用语言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这便是Gaedner & Jambert 所说的二语习得中的两种动机:融入型与工具型。成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逻辑思维方面,成人具有完善的思维方式,较强的语言意识;心理认知方面,成人具有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自我监控方面,成人拥有较强的自控力。但成人的发音不如儿童完美,记单词没有儿童快,时间没有儿童充裕。只有认识到这些劣势,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学好外语。

二、二语习得中成人处于劣势的缘由

1.母语的负迁移

成人已经养成了母语语言行为的特定习惯,在二语习得中会无意识地将两种语言对比。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具有差异性时,容易产生负迁移,亦称干扰。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具体体现在语音,词汇,语用方面。

首先,二语习得中,往往会将本族语的发音习惯搬到外语学习中。汉语(汉藏语系)和英语(印欧语系),在发音规则及形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汉语属于“声调语言”,而英语属于“语调语言”,两者在音素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区别甚大。如,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而汉语基本以元音结尾或以韵母和n/ng结尾,因而人们往往习惯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因此work被误读成worker。

其次,二语习得中,成人在处理和运用二语时,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因而出现各种词汇错误。词汇层面的母语负迁移通常是由两种语言中词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联想意义、感彩及搭配不同导致的。在不同的文化中,同一词汇,其联想意义和感彩不尽相同。如,汉语“红”的英译是red,但“红糖”的英译不是red sugar, 而是brown sugar。

最后,成人常常误用母语的语用规则。语用负迁移又可分为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语用负迁移。语用语言负迁移是指成人在交际时套用了母语中的表达方式。如:

- Thanks a lot.

- Never mind.

当成人被人称赞时,他想表达“不用谢,不客气”,英语应该说“You are welcome.”。受汉语表达影响,误用了英语回应歉意的表达方式。而社交语用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实施言语行为时,不了解目的语文化,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产生了不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如中国人最常见的开场白“Have you had your meal?”,在西方人看来便是干预他人隐私。再如中国人往往问及对方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家庭及健康状况,但这些话题都属于西方人的隐私。

2.心理焦虑

当学习者暴露于生疏的外语学习时,与母语的熟知度形成强烈的对比时,他会时刻维护传承的“面子观”,从而使自己处于高度焦虑状态,害怕自己说错、写错或读错而被众人耻笑。由于缺乏自信心,人们在学习中会各种焦虑:语言焦虑(即听说读写语言技能方面存在的焦虑)、错误焦虑(自我纠错意识差的人,会有意识地逃避错误,消极对待错误)、困难焦虑(对困难产生焦虑的人会消极回应)。究其原因,无外乎没有充裕的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合理的学习计划。所以针对这一问题,要帮助学习者树立信心,掌握正确方法,制定合理计划。

3.生理因素

Lenneberg(1967)首先提出了语言习得临界期的概念,他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的习得能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Penfield and Roberts (1959)指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在 10 岁以前。虽然很多学者质疑“关键期假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发声器官不像儿童那样有弹性,适应新语言就更困难了,因此儿童会在语音语调和整体的交流水平上优于成人。而成人的记忆力、模仿能力也弱于儿童。

三、结语

成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必不可免地会遇到困难。我们必须直面困难,积极分析解决困难。成人学外语时其智力已发展成熟,可从已知事实出发,采用相应的策略。为了克服其本族语的干扰,就必须找出语音失误,与汉语语音对比分析,并下意识强化训练,逐渐减少其干扰。此外还需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勇于表达自己,及时发现并更正错误。

【参考文献】

[1]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8.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

上一篇:永不消逝的情结 下一篇: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不同认识